搜索
首页 其他

日本诗经现象

1.《万叶集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的诗经》”

《万叶集》收录了日本自公元4〜8世纪 中叶4个世纪的4516首长短和歌,是日本 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成书年代和编者众 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其成书于奈良年间 (公元710〜784年),主要作者有柿本人麻 吕、高市黑人、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 旅人、大伴家持等,诗集中署名的作者就有 500多人,几乎囊括当时日本的各个阶层, 据说大伴家持是此书的编者。 后来,《万叶 集》又经过多人的校正审定才成为今天传诵 的版本。

《万叶集》共包含诗集20卷,按照内容, 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内容;相闻多是表达恋 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的诗歌;挽歌主要是 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

此外,诗集还广收了 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在形 式上,《万叶集》主要有长歌、短歌、旋头歌 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 62首。

另外还收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汉诗 4首,汉文22篇。从这几方面看,《万叶集》 和中国的《诗经》大为相似。

《万叶集》记录和歌时将汉字作为标音文 字,是中日文化融合的表现。 综合上面所述,《万叶集》被称为“日本 的《诗经》”是合情合理的。

2.中国有《诗经》,日本有什么﹖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其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其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4首,汉文22篇。

(拓展:奈良时代(Nara

Period)

始于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历经八代天皇。元明女帝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代天皇。她死后,还有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原孝谦)、光仁、桓武。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圣武这一代几乎是皇后光明子掌政,淳仁这一代也是上皇孝谦的天下。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3.日本的哪些文化现象源自中国

日本本土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有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神话故事的

像农历新年 除夕 元宵节 清明节 寒食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鬼节(盂兰盆会) 七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也过举行 像饺子 汤圆 粽子 月饼 年糕等中国传统节日小吃日本人也都食用

用毛笔写汉字练书法 国画 用筷子吃饭 食用米饭 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

日本的京都 奈良两大古代城市都是仿照中国唐代建筑修建的完全是中国长安的翻版

日本的佛教传统艺术也都是中国传入的

和服 木屐等衣装都是来源于传统中国汉人服装改造得来的

传统的民间艺术 能乐 和歌 茶会 插花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演变来的

日本的象征太刀也是根据传统的中国刀剑改良制作的

漆器 陶瓷等手工艺品都是中国传入的

最早日本社会通用中国传统历法唐历 用汉字为官方文字 学说汉语 采用唐代官职礼仪等等

都是源自中国

4.《诗经》反映了什么

《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末期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尽情抒发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诗》三百篇皆缘情而发, 形成朴素、自然反映现实的风格。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比、兴。所谓 “赋”,就是铺叙直言,采用直接叙述描写的手法。

“比”就是以具体形象比较 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它事物来作诗歌的发 端,用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 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也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诗经》无论体裁、表 现手法、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5.日本有哪些怪现象

1.冬季大腿露在外。

见过露的,没见过这么多女人露的,更没见过冬天露的、年龄这么小的。旅日期间,虽是早春二月,偶逢阴雨连绵,我们裹着臃肿的羽绒衣瑟缩,但见东京街头漂亮女孩穿超短裙不少,湿漉漉的雪白大腿暴露在寒风里不嫌冷。

2.和尚可以谈恋爱。

东洋和尚与少林寺和尚不同,有的可婚恋及购置房产。日本僧侣是分神教、佛教的。

3.姓名牌子挂门外。

日本的有些住宅还沿袭过去习惯,门框挂主人姓名牌子。至于啥时开始,我无从得知,也许幕府时代?也许更遥远。 中国一般仅写姓氏,名字就省略,能供寻访来客辨认,没什么隐私。

4.天皇门前卧乞丐。

日本的天皇居所门前有二重桥,还有大片大片的古松林。内有几名流浪汉栖息。虽说二战后在杜鲁门授意下,日本废除了天皇至尊无上,搞三权分立,民众已淡忘天皇陛下万岁了,但天皇起码还有个名分,其门前有油渍麻花的流浪汉横卧,委实令我等外国游客想不通。

5.进口果菜廉价卖。

日本的超市、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是进口的价廉,国产的价昂。有的差价在10倍以上。比如从山东寿光进口的大蒜,180日元/公斤,而日本冲绳县自产的大蒜,就卖到1900日元/公斤,其味道能差到哪里去?我颇纳闷。这个和中国的绝大部分商贩恰巧相反。

6.抢过马路跑得快。

日本绝大部分人很遵守交通法规。我在东京诸地,常见有大群大群的日本人等候在空空荡荡的马路红灯下,等那喇叭传出布谷鸟的鸣叫。一旦绿灯闪动,日本人无分绅士淑女,不讲风度即刻撩腿如飞抢过马路。这种遵守交规状况委实值得国人学习。

7.地铁车票无人卖。

日本人把车站叫做駅,该字说文里无、汉简里无、刻石与钟鼎上均无,白浪费我大把时间。难道是日本古人生造驿的异体字?其轻轨城铁、地铁包括新干线大多都是无人售票的。还流行一种更为便捷的西瓜卡。一卡在手自动刷销通行无阻。

8.商场超市可以拍。

日本的超市商场很多都能乱拍,没人管。

9.服务下跪来接待。

日本的服务是一流的,不服不行。据说各个行业要求低于被服务对象,顾客下蹲下坐,服务员就只能跪下了。这个是习惯,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尤其在和式餐厅酒店,几乎个个下跪,包括白发苍苍的老板老板娘。

10. 白发老头出租开。

日本的的出租车司机很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头。据了解月薪为25万日元左右,每日工作10多小时,每月工作8-12天以上,挺清闲的。虽说是老头,但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车内坐垫雪白洁净,服务态度良好,为乘客开关车门、提行李、鞠躬致谢颇为娴熟,并不收小费。不过个别老家伙色迷迷的,跟中国部分长途卡车司机一路货色。但此乃道听途说,不足为凭。

6.请列举日本文化现象中的一些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

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化影响,但其发展又独具特色,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经过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外来文化的选择性与本民族优秀文化连续的集合体,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直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一、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孔子创立儒学,把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哲学。这引发了战国时期的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实践,到中心集权封建制的确立,儒学也随之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伴着汉代大一统的巩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所谓“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以儒家为主,吸收融合其它各家思想,因而在汉武帝和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是第一次被改造与整合。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佛教亦由印度传入,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家提倡之名教仍为各朝治国之本。

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沟通与交流,孕育出宋明理学。理学吸取佛、道哲理,深化探寻生命天道,深化了儒家义理,使儒家思想进一步哲学化。

理学又称新儒学。它的出现是对儒家学说的第二次改造与整合,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与中国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相应,日本开始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公元三世纪,接受儒家思想之前,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政治、经济皆处于国家的初创阶段,尚无文字,信仰万物有灵、崇神敬祖的神道。

“及孔教传入,因能合适于日本国体与民俗,故日人之祖先,取之而为国教。”这是日本接受儒家文化的开始。

之后自应神天皇至推古天皇的三百年间,以《论语》《春秋》等儒学典籍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通过朝鲜半岛,开始从中国大陆逐渐传到日本。从七世纪开始,中日两国互派使者,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

到七世纪日本大化革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日本较全面接受儒家思想,儒学在日本由初传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

十三世纪,中国宋学开始传入日本,以义理为主的新儒学逐步取代以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成为日本儒学发展的主流。到了十四、十五世纪,日本兴起了讲习宋学的热潮。

经过日本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宋学学派,自1603年德川幕府的建立直到明治维新前,是日本儒学发展的全盛时期。而其中形成最早、最为勃兴的宋学学派是朱子学派。

综观以上儒学在日本传播发展的全过程不难看出,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发展相伴相随的。并且,日本化了的儒学,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日本民族和社会的影响,巨大而长远。

这种影响作用不可避免地延续到日本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直至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开始接受与儒家文化特点相异的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时起,儒家文化便注定开始了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所不同的特别地位,并开始发挥其在日本近代历史中更加独特的作用。

二、中国汉字的传入与日本文字的发展 copyright 进入日本 日语和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日语文字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字四种,其中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借用中国汉字或者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日本人利用汉字原有的概念和造词方法,创造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日本人还大量地吸取外来语,明治维新前,日本人是以汉字书写外来语,可以说特别麻烦,明治维新后,外来语全部改用片假名书写。

这样,不需用汉字造词,只需音译原词,并用片假名书写就可以了,这使得外来语的摄取变得极为方便、快捷。据文献记载,日本在汉字传人以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传人日本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工夫内,是用近似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即使在现在,日本社会中明白汉字,尤其是明白古代、近代汉字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

日语词汇中至今也还可以观察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辣椒要叫唐辛子,南瓜要叫唐茄子,以至胡麻要叫唐胡麻。

而且直到本世纪初,进口货还叫唐物,洋货店还叫唐屋。但是对日本人来说,汉语毕竟是外来语,运用起来有诸多不便。

人们对文字的客观需求,促进了正在孕育中的假名的发展。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之后,充分利用汉字的长处,7世纪初创造出了标记日语发音的 “万叶假名”。

后来又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取汉字的草写体创造出了“平假名” 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片假名”。平假名用来写本族语,连写方便,片假名主要用来译写外来词,特征鲜明,二者分工明确。

从汉字到假名,日本人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惊人的创造力。 进入日本网() 到了近代,“汉字假名混合体”的文章书写格式就完全成熟,繁简相间,音义兼明,成了独具一格的汉和共存的文字系统。

即使在现代日语中,也有很多汉字的书写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