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异文现象

1.讨论唐宋诗词中的异文现象

异文本是版本学、校勘学的研究对象,致力训诂的学者也研究异文,于是就有了异文印证。

笔者有鉴于异文印证的不科学性,自拟“异文引导”一词。异文印证和异文引导是借助异文材料来进行训诂的两种方法。

[B]一、异 文[/B] (一)何谓异文? 异文既是文字学的术语,又是版本学、校勘学的术语。作为前者,它与“正字”相对而言,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作为后者,它既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之间,某书的某章节、某句与他处所引该章节、该句之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异这样的一种现象,也是指差异的各方。

严格地说,异文应是指偏离著作原貌的一方,而保留著作原貌的一方应称作“正文”。但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出现“正文”的说法,相异的各方都叫异文,甲是乙的异文;同时,乙是甲的异文。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异文。 (二)异文举隅 异文情形极为繁杂。

现以《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六册所载异文情况为例加以分类说明。 1.无意致异。

异文一方能贯通文义而另一方不能贯通。 (1)因形似致异:韦应物《游龙门香山泉》:“羽觞自成(一本作伐)玩,永日亦延趣。”

刘湾《出塞曲》:“汗马牧(一本作败)秋月,疲卒卧霜风。”“伐”、“败”不能贯通文义,分别为“成”、“牧”的形误。

(2)因音同音近致异: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世人学舞只是舞,恣(一本作姿)态岂能得如此!”韦应物《凌雾行》:“才看含鬓白,稍视(一本作似)沾衣密。”“恣”、“似”在句中不通,分别为“姿”、“视”的音误(“恣”也可能是“姿”的形误。)

(3)因其他原因致异:韦应物《昙智禅师院》:“高年不复出,门径(一作援)众草生。”又《寄职方刘郎中》:“端服光朝次,群烈慕(一作器)英声。”

“援”、“器”在句中不通,是误字。至于致误原因,则难以考辨,或由于传抄、翻印时涉上下文某字而误,或由于原本字迹坏损不能辨认而依稀描摹而误,或由于用心不专、心有所思即随手书之而误。

以上异文或由形近、音同音近造成;或由其他原因造成,都属于无意致异,是传抄翻刻者在无意中造成的。 2.有意致异。

异文双方在句中都能贯通文义。 (1)异文双方义同义近: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投鞭(一作策)可填江。”

张谓《送青龙一公》:“圣朝须助理(一作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一作千尺)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造成同近义异文的原因,可能是传抄翻刻者出于修辞上的考虑而改,也可能是不明古义、方言词义而妄改,也可能是出于社会原因(如避讳)而改,也可能是作文字游戏而改。 (2)异文双方同音近音通用 同近音通用究其实也是因音同音近而误,也即写别字。

但因为它冲破了字形的束缚,合乎语言发展趋势,所以为语言学界所认可。同近音通用与因音同音近而误的区别是:前者已普遍运用;后者则为个别人的偶然失误,不具普遍性。

下面是同近音通用造成的异文: 岑参《叹白发》:“白发生偏速,交(教)人不奈何。”按:“教”有使义,义正相合;“交”是“教”的同近音通用字。

交作教用,在敦煌变文、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习见,仅《诗词曲语辞汇释》“教(一)”条就举有十例。 岑参《寄青城龙溪奂道人》:“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一作懵懵)。”

按:“青瞢瞢”是一个“单音节形容词+叠音词”结构,其中的叠音词意义较虚,同一词可以有多种文字形式,各种字形之间声音相同或相近。 (3)异文双方义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明朝挂帆席,树叶落(一作正)纷纷。”

韦应物《送别覃孝廉》:“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一作流水)多。”造成这类异文的原因相当复杂。

从修辞上考虑觉得原版本某词未惬人意而改;不明语法而改;不明古义、方言义而改,或者认为原版本的古语太古奥,方言词太粗鄙,而用当时通语改之,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B]二、异文印证和异文引导[/B] (一)何谓异文印证、异文引导? 异文印证是在训释词义时用异文来印证释义的正确性的方法。

方法的运用由来已久,而名称则出自近人张相。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中列举“假定字义”五法,第五叫“比照意义”,又细分为六法,其五为:“有以异文印证者。

同是一书,版本不同,某字一作某,往往可得佳证。”(这里“以异文印证”五字连读,今人沿用时则省为“异文印证”四字。)

顾名思义,异文印证是先假定某一字的意义,然后用它的异文来“印证”这一假定的正确性。然而从《汇释》正文的大量用例中,却可窥见作者在运用异文印证时,有两个不同的思维过程: 1.发现某些句子中的某个字(或字的组合)——甲是生僻字,或者虽是常见字,但凭原义在句中不能贯通文义,于是就给它假定一义,但还不是很有把握。

后又发现甲与另一个字(或字的组合)——乙发生异文现象,而乙的意义恰恰与他给甲假定的意义相同。于是就把甲与乙发生异文这一事实作为给甲立新义的证据。

2.发现某些句子中的甲是生僻字,或虽是常见字,但凭原义不能贯通文义,百思而不得其解。后又发现甲与乙发生异文现象,而乙的意义却能贯通文义,于。

2.唐宋诗词中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同唐诗的独特风貌,形成可与唐诗抗衡的独立壁垒,对后代诗史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宋三百一十九年,产生了众多诗人和大量诗篇。如果将流传至今的宋诗全部收集起来,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全唐诗》其中名篇佳构多不胜数,流派之多,亦为前代所少有。

对于宋诗这样一宗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究竟如何评价,自南宋时起,即产生了毁誉皆然不同的议论。明清以来,诗坛上便形成尊宋贬宋两派之争。

前人对唐宋诗的比较: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唐诗善摅情,以韵味胜/宋诗工言理,以意趣胜。

唐诗较浑厚,宋诗工委曲。唐人豪迈者,宋人欲变之以幽峭。

-------------------------------------------------------------------------------------宋诗的四个时期,八个阶段。(一)北宋前期,即从开国到英宗末。

第一阶段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诗坛主要承袭唐风,以王禹偁为代表的一派学白居易,以九僧为代表的一派学贾岛,西昆则学李商隐。第二阶段为仁宗,英宗两朝,主要以苏,梅,欧为代表,他们反对西昆,致力于诗风改革。

(二)北宋后期,神宗初到北宋末。第一阶段是神宗,哲宗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形成了“荆公体”东坡体“诗歌创造出现高潮。

第二阶段是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出现”山谷体“和江西诗派,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三)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末。

第一阶段是高宗朝,诗坛风气是宗法江西而又想补救江西流弊,重要诗人有吕本中,陈与义,曾巩等。第二阶段是孝宗光宗时期,以尤,杨,范,陆四大家为代表,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四)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么第一阶段为宁宗,理宗时期,诗坛风气是以仿效晚唐的贾岛,姚合,来矫江西诗派之弊代表者是”江西四灵“和继之而起的江湖诗派,刘克庄是其中声望较高者。第二阶段是从度宗宋亡前后,代表作家为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他们从四灵江湖诗人的写个人琐细感受,变而为写斗争经历和麦秀黍离之思,为宋末诗坛增添了光彩。

--------------------------------------------------------------------------------------------------- 词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自唐五代到北宋有一个历史现象:词的风格很相像,个人的作品相像到可以互”乱楮叶“(语出《韩非子喻老》比喻模仿逼真),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

他们可以统统归到花间派里。改变从苏轼开始,但远没有达到改变词坛风气的状况。

只能说写了【少许】与别的词人不同的作品。可以说,在北宋词的宝库中,苏东坡贡献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至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则是信口开河了,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中,专写女性美的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宋送别朋友。

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女舞伎,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的超过一半以上。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写诗的文人情感那是对的。

题外话:豪放”婉约“在北宋词坛的当时并没有这些标签。

3.急

愁:南唐后主诗人李煜,他在<<;清平乐>>;中因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触景生情写到,"别来春半,触目断肠.砌下落梅如乱雪,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砌下落梅"即写了时当春半,使人断肠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特别是”乱”和”还”两个字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纠缠不去,排遣不开的情境.

北宋词人贺铸在>中写他与一个女子离别后的苦闷,”试问闲愁都几件?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闲愁是因为平常的一些事引起的衰愁.

词人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回答道:我那一腔闲愁啊,就像遍地的雾和青草,又像满城飞舞的柳絮,更像江南黄梅季节连绵不断的细雨.他就把闲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触可感了.特别是”梅子时雨”来形容愁,更让人感到它似有可无,却又渗透一切.能把人粘住而无法摆脱.

4.关于唐代诗歌中的异文

唐诗异文是指作者的某首诗在多家版本中被冠以不同的标题,或诗名中有不同的词语。唐诗异文是个奇特的丈学现象。

一、关于讹字异文的一些说法

老先生说讹字异文“大体上也只有三种类型:一是异文二字直接相讹;二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同义字;三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假借字。”

笔者认为“也只有”三字似乎说得过死,唐诗流传至今,抄了刻,刻了抄,从我们平时行文、校对想,错讹当决非三种类型所可全能包容的。黄先生文中举例有姚鹄《王贞白》诗,“王贞白”为“送贺知章入道”误,如此类莫名其妙的错误唐诗异文中无疑也是存在的,随手翻一下《全唐诗》,即可找出这类例。有些异文多达数个,如项斯《旧宫人》:“内扇穿多减半风”,穿,一作遮,一作藏,一作摇,这四个异文用三种类型检讨恐怕是难以获解的。

黄先生说:“异文二字,必有一字是讹字。”

笔者以为这个说法似乎也有所不可。唐诗的异文,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版本上刻写错误的因素而外,后人在整理唐诗时也收入了诗话、类书等征引出现的异文,无疑有后人有意修改或无意的疏忽的成分在,有意修改者有的是高手,或有改得比原诗还好的,当然也有浅人自是,改得不好的。凡此不是原作的东西,自可一概视之为讹。但恐怕也不能否定,有的诗在结集付梓时,稿本即有所未定。唐诗中不乏一诗两稿之例,于此当亦可见遣词用字当有诗人结集时尚存两可者,付梓时于此恐怕即有以“一作”处置的情况。这种异文当不能视为讹字。

关于讹字与假借的关系问题,笔者以为如无多少版本依据,而用“盖本诗作X字,或本始借为,而后讹为X也”之类语定是非,恐怕容易出问题,因为汉字形、音相近及相通假的情况较多。笔者并不否定黄先生的某些推测,但推测终不能为定论,而且黄先生在“异文相讹二字,其一为讹字的假借字”一节中有时用语亦很断。如白居易《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诗:“池台晴见雪,冠盖暮和云。”台,一作塘。黄先生的案语说:“作‘池台’不成其辞,当非诗意”,“台,当堂字的形讹”,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吃惊。‘池台’是一寻常词语,若《世说新语·豪爽》:“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唐·孟浩然《姚开府山池》诗:“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旧唐书·后妃传序》:“但恣池台之赏,宁顾衽席之嫌。”如此等等,俱是用例。池台,即池苑楼台,不知何以“不成其辞”,乃断堂字的形讹。

…………

5.唐宋诗词中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同唐诗的独特风貌,形成可与唐诗抗衡的独立壁垒,对后代诗史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宋三百一十九年,产生了众多诗人和大量诗篇。如果将流传至今的宋诗全部收集起来,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全唐诗》其中名篇佳构多不胜数,流派之多,亦为前代所少有。

对于宋诗这样一宗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究竟如何评价,自南宋时起,即产生了毁誉皆然不同的议论。明清以来,诗坛上便形成尊宋贬宋两派之争。前人对唐宋诗的比较: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诗善摅情,以韵味胜/宋诗工言理,以意趣胜。唐诗较浑厚,宋诗工委曲。唐人豪迈者,宋人欲变之以幽峭。

-------------------------------------------------------------------------------------

宋诗的四个时期,八个阶段。

(一)北宋前期,即从开国到英宗末。

第一阶段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诗坛主要承袭唐风,以王禹偁为代表的一派学白居易,以九僧为代表的一派学贾岛,西昆则学李商隐。

第二阶段为仁宗,英宗两朝,主要以苏,梅,欧为代表,他们反对西昆,致力于诗风改革。

(二)北宋后期,神宗初到北宋末。

第一阶段是神宗,哲宗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形成了“荆公体”东坡体“诗歌创造出现高潮。

第二阶段是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出现”山谷体“和江西诗派,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三)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末。

第一阶段是高宗朝,诗坛风气是宗法江西而又想补救江西流弊,重要诗人有吕本中,陈与义,曾巩等。

第二阶段是孝宗光宗时期,以尤,杨,范,陆四大家为代表,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四)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么

第一阶段为宁宗,理宗时期,诗坛风气是以仿效晚唐的贾岛,姚合,来矫江西诗派之弊代表者是”江西四灵“和继之而起的江湖诗派,刘克庄是其中声望较高者。

第二阶段是从度宗宋亡前后,代表作家为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他们从四灵江湖诗人的写个人琐细感受,变而为写斗争经历和麦秀黍离之思,为宋末诗坛增添了光彩。

---------------------------------------------------------------------------------------------------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

自唐五代到北宋有一个历史现象:词的风格很相像,个人的作品相像到可以互”乱楮叶“(语出《韩非子喻老》比喻模仿逼真),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他们可以统统归到花间派里。

改变从苏轼开始,但远没有达到改变词坛风气的状况。只能说写了【少许】与别的词人不同的作品。可以说,在北宋词的宝库中,苏东坡贡献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至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则是信口开河了,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中,专写女性美的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宋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女舞伎,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的超过一半以上。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写诗的文人情感那是对的。

题外话:豪放”婉约“在北宋词坛的当时并没有这些标签

6.关于宋词.什么是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同调

优质解答同一个词牌可以有多种称呼,即所谓“同调异名”,又多数词牌的格律都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变体,即所谓“同名异体”.由于词调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就出现了同一个词调有几个名称,或词牌名称虽同,指的却是全不相干的两个词调的现象.1同调异名这往往是后人不断改换词题的结果.比如《忆秦娥》,调名本是概括传为李白所作的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意而得的,但也有人就开首一句后三字,称作《秦楼月》,后来因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句,又有人改称《双荷叶》,宋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因此后又别名《蓬莱阁》,宋张辑《忆秦娥》有“碧云暮合,有美人兮”句,乃又改称《碧云深》,宋郑文妻孙氏《忆秦娥》首句作“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于是又易名《花深深》.再举几个常见而多名的词调如下:忆江南——谢秋娘、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菩萨蛮——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院溪沙——小庭花、满园春、东风寒、醉挥、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风、怨啼鹃蝶恋花——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明月生南浦、凤栖梧、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念奴娇——大江东去、醉江月、赤壁词、湖中天慢、大江西七曲、太平欢、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词、百字令、百字谣、无俗念、干秋岁、庆长春、杏花天2异调同名往往是一调多名造成的.不同的词调各有许多调名,难免重复,子是出现名同而调异的现象.如“相见欢”又名“一鸟夜啼”,而另有别名为“锦堂春”的“乌夜啼”一调,“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有‘子夜歌”一调,“念奴娇”又名“于秋岁”,而另有“千秋岁”一调等.异调同形要注意区别同调异名跟异调同形.所谓“异调同形”,调是指音乐说的,形是指格律说的.有些词调,就词句看,格律基本相同,甚至完全一样,但它们所据的乐曲不同,就不能认为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早期.比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唉乃曲》、《采莲子》等都是七言四句,但井不是同一词调;象《竹枝》本是川东民歌,《杨柳枝》则源于隋代旧曲等.再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都是二十七字,三三七七七句式,句中平仄大致相同,但也非同调异名.在曲谱尚存时,各谱音律、节奏不同,适宜表达的感情自然也不相同,词人填词时,必然有所选择.到了后代,曲谱散失,填词人完全依据旧词字面格式填写,这些词调之间的区别就看不出来了.3一调数体同一词调,现存各家词的字数、句式、平仄格式等略有不同,叫“一调数体”,这和“异调同名分是不同的.异调同名的词,各词所据乐曲不同,而一调数体的词,其乐曲则应该相同.造成一调数体的原因大体是:要求,对词中某些句子的字数、断句的位置.押韵的方式、句中的平仄等略加变动.在乐谱尚存时,表现出来的只是唱法上有些不同,然而,离开曲潜光看词句,格式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后来“曲谱”佚去,只依”文谱”填写,便被认为是一种异体.比如《忆秦娥》较早的名作有传为李自的和冯延巳:的两首,格式不同,比较如下: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忆秦娥 ·冯延巳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梦魂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后人填词时,你依李白词,我依冯延已词,于是形成同调而异体.(2)变单调为双调.例如《忆江南》,原为单周,五句二十七字,后重复一遍成为两段、十句五十四字的双调,前后段宇数、句法、平仄完全相同.《何满子》(单调三十一七字,双调七十四字)、《南砍子》单调二十六字,双调五十二字)等都是这种情况.(3)有些词调的正体跟变体相差较远.比如《三合》,韦应物所作仅二十四字,万侠雅言所作便扩展为一百七十一字,三段(称三叠),词谱仍认为是异体.再如《浪淘沙》,皇甫松所作二十八字,李煌所作五十四字.造成这种“异体”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原调乐曲比较简单,乐工歌者以原调音律为基础扩展成较为复杂的乐曲.就好象今人把一首短曲扩展成大型、多部的乐曲一样(《碧鸡漫志》所说某曲“乐工加减节奏”,大约就是类似的情况).依原曲填同,词句较短;依扩展曲填词,词句就长了.一是本体跟异体本来不同调,是异调同名,而传统上却看成是同调的异体,后世编辑词谱的人便依传统算作同调.有些词调的异体很多.如《贺新郎》,词谱列十一体,最常见的是116字与115字两体,(均为两片、三十句、十二仄韵);《满江红》,词谱列十四体,常见的有仄韵、平韵两式,91字、93字、94字三体;《念奴娇》,词谱列十二体,常见的有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前片九句、后片十句、八仄韵,前片十句、后片十一句、九仄韵三体,《水龙吟》,词谱所列竟有二十五种异体.据《饮定词谱》,共收词调八百四十余种,两千三百多体,平均每调三体.以上是关于词调的简单概述,大家如果。

7.诗词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现象是怎么回事

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中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第一句里的“鸿雁”为动词“听”的宾语而前置。

第二句的“云山”是“过”字的宾语而前置。如果 两句均将宾语移后,“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

意思虽未变,却 没有诗的韵味了。又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其中的“肠断白苹洲”应是“于白苹洲肠断”,就属于状语后置的情况。

后置之后不但在韵律上更加和谐,而且将主人盼望的心情表述得更加确。

8.中国古代诗词存在的大量重复现象是什么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桀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旌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医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水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好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当远叹水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欢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寄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桀殊文德离忠体一达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无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只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璇玑图》,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方阵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例如从最右侧直行开始,随文势折返,可发现右上角红色区块外围顺时针读为「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而原诗若以逆时针方向读则变为「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苍穹誓终笃志真,唐虞圣德怀情伤」,堪称回文诗中之千古力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