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女性分析研究现状有很多研究现状的,不过都是论文形式的, /viewthread.php?tid=193908/view/141839.htm。 3.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现状如何国家文化部有下属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 一年一度的武汉大学古典诗词吟诵会已成为武汉大学甚至武汉地区高校古典诗词爱好者的一件盛事.王兆鹏 老师,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 臧春艳 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华老师等众多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武汉的何国瑞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苏者聪主攻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夫妇俩都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退休后常在家中吟诗作对互相切磋,同时也关心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的传承。还有孔府诗词吟诵会与陕西诗词学会的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会。 戴学忱 1936年生,女。江西婺源人。 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员。 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李清照学术研究会理事。擅长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古典和传统古代吟诵。 陈侣白先生吟诵表演专集。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甚多。 4.急需关于“追溯诗歌源头《诗经》艺术成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由于封建“诗教”的影响,《诗经》研究走了很大的弯路,“诗三百篇,各有其旨,传注之学,多失其本意。 而流俗狃习,至不知处尚多。”(《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在诗的主旨被严重歪曲的情况下,艺术性的研究就更谈不上了。 真正注意并开始研究《诗经》艺术特征的自然不是那些封建经学家,而是道学气味较少的有关学者。所以,历史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封建“诗教”束缚的结果。 自先秦至“五四”以前,关于《诗经》艺术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和的认识,突出地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上。 古代最先注意到《诗经》艺术风格的是孔子。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南宋郑樵解释说《关雎》使“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此《关雎》所以为美也。”(《通志》卷七十五)孔子显然是从他的中庸哲学出发来评价《关雎》的艺术风格的。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认为《关雎》符合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才对它大加肯定。其实,《关雎》本无哀伤的内容,孔子的话本是就乐而言(《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这一点郑樵《通志》、刘台拱《论语骈技》早已指出。 虽然如此,孔子之说对后来的《诗经》艺术风格研究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为了搞清来龙去脉,也就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孔子关于《关雎》的论断谈起。 西汉淮南王刘安《离骚传》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 这些关于《诗经》风格的论述,多从把握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和”程度上着眼,因而,无论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在方法模式上都没有完全摆脱孔子的窠臼。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云:“‘穆如清风’,‘肃雍和鸣’,《雅》、《颂》之赘,两言可蔽。” 这虽无“中和”味道,但由于仅是概而言之,“得其大意”(《艺概·叙》)而没有展开具体论证,所以也只能给人一个大概的轮廓。 总之,历史上关于《诗经》艺术风格的研究,多流于模式化、简单化,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没达到应有的程度。 (二)从生活实际和真情实感出发反映现实。 这个问题当然主要是就《国风》和其他优秀作品而言。 创作的出发点与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原则和特点密切相关。最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司马迁,他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其次是东汉的何休,他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但是,作出较为深刻而系统论述的则是南朝的刘勰。由先秦时代至齐梁,在文体上由诗而辞赋,由散文而骈文;在文风上由要约而淫滥,由质朴而华靡,这引起了他对创作出发点的思考,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他将二者作了对比论述: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刘勰认为“三百篇”的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现实生活所激发“志思”情怀来吟咏“造文”,这样的诗作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发,既有真情实感和充实内容,又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因而可以较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这里,刘勰实际巳经触及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某些方面。 由于“三百篇”是“为情造文”,所以具有内在的艺术魅力。 即使是十分单纯的诗歌,如《周南·芣苢》这样一首采摘车前子的劳动歌,也自有其难以企及的绝妙诗意。王夫之说它“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 (《姜斋诗话》卷一)所谓“自然生其气象”,方玉润有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此诗之妙,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机,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诗经原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喜怒哀乐皆发自内心,如实写来,而不斤斤于外在形式的华美,赋予“三百篇”以淳朴自然的美质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正是《诗经》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 (三)抒情的方式和特点。 “三百。 5.专家您好 请问下我国学术界现在对诗经中怨刺诗的研究现状大体是什么:"雅诗"中的讽喻怨刺诗产生在"王道衰","周室大坏"的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年到平王东迁的时期.讽喻怨刺诗也像政治颂美诗一样,其作者属于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们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之时,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做斗争,同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各种挫折和不幸,于是,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条件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这些诗主要见于二雅,《大雅》中的《民劳》,《板》;《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这两类诗在内容上又有其共同性.即表现了那一时期的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忧患之情.。 6.莫忘先人,流传自诗经的九月授衣什么意思1、简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原诗节选: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3、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7.求诗经/唐诗/宋词中表示对于现状心灰意冷的佳句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柳永《雨霖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学术界对于佛教的研究动态概括地说,大体是这样一个情况: 国际上,对佛教研究比较深入的是俄罗斯的学者,研究的历史比较长,占有的资料相对较多,主要是偏重佛教史和佛教大乘教义和小乘教义的研究。 国内对佛教的研究是这样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状况。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史方面的一个主要阶段,其特点是佛教从这时开始了中国化,玄学和佛教教义开始了融合,同时,佛教的一些带有中国化的戒律,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比如说吃素、佛教接受孝的观念等等。因此,这个时期的一个研究的热点。 第二,中国佛教与当时经济活动的关系。 “寺院经济”是一个研究的热门。 顺便多说一句,“寺院经济”是一个特有的名词,专指中国佛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社会活动的影响。 第三,对中国佛教禅宗的研究。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代表,完全不同于印度佛教,换句话说,禅宗的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对禅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禅宗早期阶段,在这里,学者重点关注的是佛教教义与中国儒教的结合过程,以及相互影响的情况。 第四,对“人间佛教”的研究。“人间佛教”是上个世纪初被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佛教的衰落,力图有所创新。 有学者认为,“人间佛教”是佛教自明朝开始的世俗化以及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后,中国佛教的又一次变革。 以上是一个现阶段对佛教进行学术研究的轮廓。 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