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论述《诗经》的价值与意义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编纂《诗经》时,已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将三千多首古诗中合乎“义”的三百多首诗歌筛选出来,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即十五国风,主要是反应民间的生活,其中体现出当时已经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比如,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即使求之不得也不会就此放弃,在想法设法的同时,自身也提高了。 在《葛覃》中,通过描写一位古代女子的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与不忘父母之恩来表现出古人对一位女子的价值评判准则。相对于《风》,《雅》和《颂》,由于当时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夸大自身的同时贬低前朝,其价值观基础已经坍塌。 2.《诗经》的价值,体现在( )几个方面一、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19]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 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 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 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 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 如他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毛诗序》在继承孔孟的说教基础上,特别强调了《诗》的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其中尤其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强调了统治者应通过《诗》来向百姓作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毛诗序》的这一有关《诗经》教化的理论,无疑大大强化了《诗经》的社会功用,也大大提高了《诗经》的地位,使之成了统治者行使统治的必备工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亦包括商代)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 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 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极宝贵的民俗材料。 三、礼乐文化及其它价。 3.诗经分为哪三部分,哪个价值最高风、雅、颂。 国风价值最高。 详细如下: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哪一部分《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最有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因此其文学价值极其高,语言优美、凝练深刻、影响深刻;不仅如此,《诗经》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史实、社会风貌、生活习俗、感情世界、价值观念等丰富的内容。 《诗经》中就其文学价值以及文学之外的东西而言,“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国风”里的作品都是抒情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也有一些是贵族诗作。民间歌谣和贵族诗作分别代表底层社会和上层社会,因此会出现许多优秀的讽刺诗。 “国风”以其多样的主题,全方位反映历史的现实,表达了人民欢愉、忧愁、痛苦、愤怒的情感,其中讽刺诗所包含的情感又最为丰富,语言更为生动带有揭露性,情感在阶级上又有所不同,因有平民与贵族之分。 扩展资料: 《风》中的经典诗篇: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5.《诗经国风》为什么价值最高诗三百》,其中十五国风就占了近一半以上的篇章,而这一百六十篇中,情诗共有六十多篇,超过了“国风”总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在《诗经》当中,成就最大、最具艺术价值的,就是这些“谈情说爱”的诗歌了。孔子说“思无邪”,可见孔子本人并不十分反对恋爱,这跟后世的学究们,终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关于《诗经》里的作者,因为是民歌,所以大都已湮没不可考究。唯一一篇有确切作者的,就是《鄘风•;载驰》,它的作者叫许穆夫人,原是卫国的公主,嫁到了许国。后来卫国被灭,许穆夫人想去奔丧,又打算出谋向大国求援,却遭到许国贵族的反对和责难。许穆夫人写下这篇诗歌,既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与愤慨,又当面痛骂许国大夫的幼稚和愚妄(“众稚且狂”),言辞不可谓不激烈。我想,许穆夫人大概就是一个高贵冷傲且又文采斐然的贵族女子吧。除去《鄘风•;载驰》,六十多篇情诗(也包括别的类型的一些诗歌)中,以女子口吻写下的又占了相当的一部分,那么,这些诗作的主人,或许都是一个个极富才情的女子也说不定呢。 6.谁知道诗经的历史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