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四大天主教堂是哪些新闻周报9月2日报道)厚重的历史笼罩下的北京,西洋文化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一页。 浸染着欧洲情调的天主教堂,在我们漫步、逛街时,时常会走入我们的视野。它们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筑相得益彰。 天主教教堂最早的是在300多年前随着天主教的传播陆续兴建的,最有名气的、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历史上的“四大教堂”。 它们像海洋吹来的风,让我们感觉一种别样的清新。 天主教的“四大教堂”,按不同方位分别称为南堂、北堂、东堂、西堂。它们建成的时间比较早,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关系。 这种历史的印记,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有些仰视的感觉。也许时空根本不能够倒转,而我们在它们的环境中,能够体味的也只能够是沧桑与尘埃。 南堂:位于宣武门内,十字路口东北角。它安静地躲在繁华闹市的角落。 你如果去新华社,或者是去崇光百货,或者是换乘地铁的时候,都能够遥望到它的身影。 庄严凝重的罗马风格,明朝万历三十三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创建,后来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扩建。 顺治皇帝经常到这里和汤若望交谈,兴奋之后,钦赐其“通玄教师”和“通玄佳境”的匾额,历经百年的发展,这里成为北京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教堂。这座教堂建于明朝末年与清朝初年,当时正是天主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始,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明清两方鏖战,农民起义不断,老百姓背井离乡……而这个时候的欧洲刚刚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迫切地表现出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的矛盾,大批传教士到海外冒险……他们因为有先进的文化技术,有渊博的天文、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很受统治者的喜欢,如汤若望。 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人充当殖民主义者的先锋和爪牙,被中国人憎恶。 北堂:现在位于北京西什库大街,这是一座高耸挺拔的哥特式建筑。 今天走到西什库大街的时候,我们在拥挤的汽车站候车的时候,就可以眺望到北堂。其对面的府右街、中南海……也都是赫赫有名。 义和团曾经攻打这里,在这里血战数日。其实历史上最早的北堂不在这里,而在西安门内的蚕池口,因为距离中南海太近,光绪十一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借口扩充西苑,而将其迁到了西什库大街。 关于这个教堂为什么在蚕池口,历史记载是因为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患痢疾,太医束手无策,几位法国传教士冒死进献了葵宁丸,居然把康熙救了。 康熙高兴之极,遂赐北堂,并且亲自手书“万有真元”的匾额。 东堂:坐落在东单甘雨胡同口,是一座罗马教堂式的建筑。你逛完了王府井大街之后,就可以步行到这里。 2.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和一些疑问,(前面的名词解释麻烦具体一点.)1虞山诗派 概念简介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钱谦益 (1582~1664)官至南明礼部尚书,被推为东南诗坛祭酒.因政治上屡经沉浮,故早期诗歌中流露忧国忧民的思想,晚年所作则多亡国之臣怀念故朝之音.由于体裁独特,内容充实,一扫明末盲目摹古空虚诗风,开创了清初诗坛清朗活跃的新局面.著有《列朝诗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冯班(1602~1671)与兄冯舒并称"二冯先生",自《诗经》以下逐一考订渊源,功力深厚,为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诗论家,著有《定远集》.瞿式耜所作《浩气吟》,气贯长虹,可与文天祥《正气歌》相比美.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他的诗歌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根柢徐、庾而出入温、李,抒发古国悲痛,婉而多讽.《题友人〈听雨舟〉》借画以抒明亡之恨,《余生》在隐居的平静里翻滚复国的希望,《有赠》则托古喻今:“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以史实和今景的交融写出讽刺南明不能御敌的故国哀思,寄托深沉而含蓄有味.冯班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吴乔和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土慎的神韵说,可说是虞山诗派的馀波涟漪.[1] 钱曾(1629~1710)著《交芦集》、《判春集》. 钱陆灿 (1612~1698)是继钱谦益之后的虞山诗派第二盟主,著有《调运斋诗文随刻》等. 吴历(1632~1718)著《三巴集》.。 3.《诗经·周南·关雎·序》是谁写的《诗经》原本无序,这里提出的序应当为毛诗序.以下引自百度百科:《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 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 ,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一直到清代,就呈众人各持一辞争执不下的局面.综合各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 ,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 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 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也就是说《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