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在汉代有几种说法呢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 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 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 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 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六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 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 时孔子年仅八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 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 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第三种说法是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 百官献诗。《国语•周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师箴,瞍赋,朦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 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为:“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 子”。 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 记载。 2.什么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