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邶风•击鼓身为女子,你希望爱人给你的誓言仅仅是一句"我爱你",还是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若我,我选择后者.贪心的纠缠,让人早已不满足于最初的那一刻对爱的确定,而需要更长时间的维系与确认:长相厮守.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期来到了.坚定而甜美的誓言,从我抓紧你的手那一刻就再不松开,到老到死.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联合陈,宋,蔡伐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拉开了一场战争.他只是无数士兵中的一名小卒,跟随他们的将领孙子仲,奔赴战场.在出征路上,他深深明白,连营的号声,是多么的摧人心肝!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但无论多么依依不舍都必须离开,你能明白吗?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为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劳累,却可以每天回家. 即使,即使喝的只是野菜汤.但那野菜汤也是他女儿上山采摘,他妻子细细的洗过,他儿子砍的柴,他老母亲文火的熬出. 家人齐心协力,用心地熬出了这一碗汤,然后暖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等待他回来品尝. 你知道吗?即使他们非常劳累,仍能每天回家,喝上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却要到千里之外,奔赴那场死亡盛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或许,我有幸可以不死吧.但那时我已经白发苍苍,像路边的杨柳老了春心,再也舞不动了.你听过那些出征回来的人是怎么唱的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揉碎了我的心.谁知道我再迈进家门时,还能不能见到在床边灶头忙碌的你呢? 风餐露宿的征途中,多少人倒了下去,然后战马踩上去,鲜血埋进泥土.我不敢回头,因为回头已经没有了意义.我们不能停下来,只能继续往前走. 终于可以停下来驻扎营地,我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应该感到幸运.但马上涌上脑海的全是对你的思念与忧伤,他们像滔滔的江水,我无力地沉沦. 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天边,今夜我最后一次想起你,天亮时军旅又将起行.不知明天的此时此刻,我还有没有命坐在这里思念你. 我的战马不见了!我得去找它,没有了它,我就再不能征战,会被遗弃在这荒郊野外,无法回来看你,我的妻. 看,原来它在那棵树下.它像我一样神思涣散,我怎么忍心鞭打我的马儿呢?它与我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乡. 你知道吗,马嘶如风,像寂寞地掠过荒原的风,一听见它的声音,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仿佛看见,在乡间的田野,你来给我送饭,陌上的柳絮纷纷扬扬飘在你的肩上身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十六个字像血色的流星坠落,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尽管它有百般疮痍. 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但是,此刻如潮水一样侵袭我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是如此清晰地记得,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现在,请你原谅我.生与死的距离太遥远,我们的别离太久长,我无法做到了.不是我不想坚守我们的誓言,我的妻,我的双眼,再也无法亮起. 这是一个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一个征夫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无望到连名字都没有.他们死后即使有爱的墓碑,那上面也只会是一片空白. 可是,<<;击鼓>>;的忧伤却蔓延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地吹着,也吹红了,我们的眼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是我们做得了主的.对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渺小!可是,我们偏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也不分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是的,无法自主.可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去奢望,奢望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我伸出手的时候,我可以看见你同时伸出的手吗?不要早一步,也不要晚一步.这人世间最甜蜜最悲凉的誓言,你愿意和我一起用一生去完成吗? 不是奢望做得了主的,只是卑微地希望尽些人事------ 曾经与你十指相扣,也好过一无所有. 2.对诗经*采薇体现出我内心十分悲苦,还是会向路中我又渴又饿《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诗经·采薇(节选) 教案《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4.“后生可畏”的下一句是什么后生可畏下一句: 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出自:《与吴质书》 意思是: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后生可畏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扩展资料:《与吴质书》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给吴质写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既追念往事和亡友,也想起未来文坛和个人情况,以抒情为主,又有叙事和说理,并熔三者为一炉。 他仿佛面对自己过去共同游宴的幸存者,开诚相见,娓娓而谈,倾诉衷肠,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矫揉造作。 他对亡友情感的表达是真挚恳切的,而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评论是公允客观的,令人如见心迹,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使全文具有真挚的感情和动人的力量,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特点。 后生可畏典故: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 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 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上前制止。 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吴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生可畏。 5.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文和· 翻译出自《诗经》 全文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是: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