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一定要用礼来分的话,《诗经采薇》一首戎卒返乡诗,属于军礼。 《诗经》反映的礼乐文化内容:有燕乐嘉宾,或臣工祝颂天子的燕飨之礼,描写春日田猎的“春蒐之礼”;《小雅·车攻》、《小雅·吉日》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田猎;《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等描写写祭祀先祖,祭上帝及四方、后土、先农等诸神;《周颂》中多篇写祀文王、祀天地,可从中了解祭礼;《小雅·鸳鸯》颂祝贵族君子新婚,《小雅·瞻彼洛矣》展示周王会诸侯检阅六军,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诗经·小雅·车辖》中有关哪些礼一、原文: 间关车之辖兮, 思娈季女逝兮。 匪饥匪渴, 德音来括。 虽无好友? 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 有集维鷮。 辰彼硕女, 令德来教。 式燕且誉, 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 式饮庶几。 虽无嘉肴? 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 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 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 其叶湑兮。 鲜我觏尔, 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 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 以慰我心。 二、注释: 1. 间关:车行时发出的声响。舝(xiá):同"辖",车轴头的铁键。 2.娈:妩媚可爱。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 3.饥、渴:《诗经》多以饥渴隐喻男女性事。 4.括:犹"佸",会合。 5.式:发语词。燕:通"宴",宴饮。 6.依:茂盛的样子。 7.鷮(jiāo):长尾野鸡。 8.辰:通"珍",美好。或训为善,亦通。 9.誉:通"豫",安乐。 10.无射(yì):不厌。亦可作"无斁"。 11.庶几:此犹言"一些"。 12.湑(xǔ):茂盛。 13.鲜:犹"斯",此时。觏(ɡòu):遇合。 14.写:通"泻",宣泄,指欢悦、舒畅。 15.景行:大路。 16.騑(fēi)騑:马行不止貌。 三、译文: 车轮转动车辖响, 妩媚少女要出阁。 不再饥渴慰我心, 有德淑女来会合。 虽然没有好朋友, 宴饮相庆自快乐。 丛林茂密满平野, 长尾锦鸡栖树上。 那位女娃健又美, 德行良好有教养。 宴饮相庆真愉悦, 爱意不绝情绵长。 虽然没有那好酒, 但愿你能喝一盏。 虽然没有那好菜, 但愿你能吃一点。 虽然德行难配你, 且来欢歌舞翩跹。 登上高高那山冈, 柞枝劈来当柴烧。 柞枝劈来当柴烧, 柞叶茂盛满树梢。 此时我能接到你, 心中烦恼全消掉。 巍峨高山要仰视, 平坦大道能纵驰。 驾起四马快快行, 挽缰如调琴弦丝。 今遇新婚好娘子, 满怀欣慰称美事。 四、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这里写的是亲迎。 3.周易诗经尚书礼义哪个形成时间最长《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