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省略

1.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作品体裁特点进行阅读和鉴赏,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的方法。

但是,目前的语文报刊上的高考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指导文章,大都注重所谓解题技巧的指导,总是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尤其是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教学和考试的根本目的,这样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内在特点是抒发感情。

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 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

因 此,阅读、鉴赏诗歌时,首先要弄清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歌咏的是 什么样的物,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事,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进而看看借此 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 诗歌的外在特点是讲求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歌讲求合辙押韵、对仗,为此有时要倒置语序,“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的 倒装,只有把它变成顺装,才能准确理解。阅读时还要读出声来,诗歌的 韵律美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更好到体会出来,即使在考试答题时,最好也要在心里读出声来。

诗歌的构成要素是意象。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 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是诗人通过想象及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 触的具象。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作家为了传达某种朦胧模糊、隐曲微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意绪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符号。因此,阅读、鉴赏诗 歌时就应该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种种内涵和审美意味,这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的关键。

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如“白日”当然是太阳,但又不仅仅是“太阳”,作为意象,“白日”有一种灿烂辉煌、光芒万丈的气象。

其次要充分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特定的意象上积淀着相应的文化内涵。

如“长亭”“折柳”“故人”“孤帆”等常见意象, 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看到这些意象,就应该马上想到相应的思想感情。

第三,要从意象的组合中感悟言外之意。 “从星星的弹孔中/流出血红的黎明”,“星星”“弹孔”“血”“黎明”这几个词经过诗人的组合,已不同于通常的物象了,它们的叠加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

阅读时,要善于从意象组合的整体中理解其“增殖意”。例如辛笛的《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年夏 在沪杭道上 诗人看到的车窗外“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十分写实的,在四十年代的农村随处可见,但此处突出地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同时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并用连词“和”来联接,诗的蕴意也就从写实上升为哲理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了结一生。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除此外,还有精练、跳跃的特点,这与其他文体更是不同。

“语不接而意接”,读者可通过联想、想象能理解的内容往往都略去了,阅读时自然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出来。例如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孩提时代,只写了两个小孩一起玩耍的情景(给人印象极深,乃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了成语),其他则一概略去。接着一下子跳到了“为君妇”的阶段,以细腻的笔触写初婚时的情景,和夫妇间婚后发展起来的爱恋。

接着又一下子跳到了丈夫远行经商后对他的思念之情。这是重点写的。

诗人巧妙地将一些生活片断连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由此可见诗歌“语不接而意接”的特点。

2.诗词中省略主语有几种情况

诗词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在诗词中我们是很少见到有主语的句子的。所以,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诗词中也是 比较复杂的,省略的主语是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1。

若句子的主语是作者本人,一般会省略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述第二、三、五句的主语都是作者,但已经省略了。

2。 句子的主语是作品主人公,一般也省略例如皇甫冉《春思》前四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诗中“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一句的主语是某一位戌边军 人的妻子,也即作品的主人公,所以在此也就省略不提。

3。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有所交代,一律省略例如崔颢《黄鹤楼》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作者发愁的不是“烟波”,而是不知“乡关何处”。 但这个主语在前句已经言明,故此省略。

3.古诗的语言特点1000字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对语言整体风格的鉴赏重点是会用一些有关风格类型的专用名词术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有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特点,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就是“炼字”的典范,“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这些跳跃,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 古诗鉴赏(一)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