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有《诗经》,日本有什么﹖《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其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其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4首,汉文22篇。 (拓展:奈良时代(Nara Period) 始于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历经八代天皇。元明女帝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代天皇。她死后,还有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原孝谦)、光仁、桓武。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圣武这一代几乎是皇后光明子掌政,淳仁这一代也是上皇孝谦的天下。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2.《万叶集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的诗经》”《万叶集》收录了日本自公元4 ~ 8世纪中叶4个世纪的4516首长短和歌,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成书年代和编者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其成书于奈良年间(公元710~ 784年),主要作者有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诗集中署名的作者就有500多人,几乎囊括当时日本的各个阶层,据说大伴家持是此书的编者。 后来,《万叶集》又经过多人的校正审定才成为今天传诵的版本。 《万叶集》共包含诗集20卷,按照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内容;相闻多是表达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的诗歌;挽歌主要是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 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 在形式上,《万叶集》主要有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 另外还收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汉诗4首,汉文22篇。从这几方面看,《万叶集》和中国的《诗经》大为相似。 《万叶集》记录和歌时将汉字作为标音文字,是中日文化融合的表现。 综合上面所述,《万叶集》被称为“日本的《诗经》”是合情合理的。 3.日本古代情诗1 待我君衣湿,君衣不可分, 愿为山上雨,有幸得逢君。 2 石上丛生树,繁开马醉花, 赠君聊折取,君已去天涯。 3 君行是长路,如席卷成团, 愿有天来火,焚烧此席完。 4 相见须臾别,暂时慰我情, 后来愈想念,恋竟似潮生。 5 今晚莺鸣否,单思太可怜, 晚霞缭绕处,明月已经天。 6 东风吹白浪,来打奈吴湾, 好似千重迭,恋情永往还。 7 人可恋而死,恋情则永生, 相思相恋日,杜宇总来鸣。 8 白日当空照,永恒不变形, 天空无日照,我恋始能停。 9 开出春花好,攀花手折持, 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 10 与姝难相见,相思入梦魂, 昼长春日永,相念到黄昏。 11 横野成春野,蔓延紫草根, 莺鸣长不断,念念是君恩。 12 一瓣樱花里,千言万语难, 赠君君记取,莫作等闲看。 13 夏野繁开者,鲜红百合花, 花开人不见,单恋芳堪嗟。 14 山上徘徊月,出山犹有时, 待君今夜久,更漏已嫌迟。 15 我正恋君苦,待君门户开, 秋风吹我户,帘动似人来。 16 相思人不见,不见又常思, 最是难堪处,心情展转时。 摘自《万叶集》——日本古代诗歌总集(在日本文化中相当于中国古代《诗经》地位) 4.日本《万叶集》表达什么思想《万叶集》的主导倾向是吟叹人生的苦闷悲哀,抒发诗人对外在事物、尤其是自然景物的细腻的主观感觉和感受。它初步奠定了日本诗歌重主观情绪、重感受、重宣泄苦闷悲哀的审美基调。《万叶集》中有大量的民歌,因而较少受既成观念的束缚,内容充实,感情朴实,诗风清新刚健,表现了当时人坦率的情感,歌唱了人的自然心灵。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抒情诗的光辉起点。同时,日本传统的古典格律诗形式--和歌,也是在万叶时期诞生并发展成熟的。它为形成日本的民族书面语以及独立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集,收集了自四世纪到八世纪(自仁德天皇至淳和天皇)四个半世纪的长歌、短歌、旋头歌(和歌的一种)4500余首,其中长歌260佘首,短歌为4170首,旋头歌有61首。绝大多数属于奈良时代(八世纪)的作品。《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好似《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样。 5.日本的由来如果说的是“日本”这一名词的由来,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从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国家是日出之国,故名“日本”。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周道倭迟。” 《说文》释倭:“顺貌,从人,委声。”有人说,倭字从人又从禾、从女,盖由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来。 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纯属附会。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这个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 然而,现在日本语中的“和”、“倭”二字均读为yamato,与“和”、“倭”二字原来的发音迥异,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日本语中,“倭”读为yamato实始于日本现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日本书记》(公元720年),二书均为安万侣所著,比我国最早记载日本“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的《三国志》晚了400余年。 安万侣误以为《三国志》所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将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诸皇的年代拉长,以合卑弥呼的生活年代;《三国志》说邪马台王国的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这或许就是安万侣任意拉长的根据。日本古史纪年与中国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纯属口头传闻,那时既无文字,又无历法,怎么可能有精确的历史纪年呢?所以,日本国内研究日本古史的学者,关于崇峻天皇以前的历史,宁肯相信中国正史的记载,也不轻易引证日本古史中那些传说。 既然安万侣误认为神功皇后就是卑弥呼,而卑弥呼的都城是邪马台,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变成邪马台了。这样,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历代天皇所居的畿内即“大和”地方,只好与九州岛的邪马台合二而一。 而中国原来称“倭”,日本素来名“和”的这两个字,在发音上非读yamato不可了。日本语“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变原来的读音,其奥秘就在这里。 至于安万侣这样做究竟出于什么用心,那不是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 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列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作了如下的说明: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为宋欧阳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说法当有所据。 从这段话看,“倭”改国名为“日本”当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后。然而,为什么要改国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缘由,其说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要改“倭”为“日本”呢?说是倭国派到中国的使者略懂“夏音”(汉语)之后,发觉“倭”的含义不好,此后就改称“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国古人称日本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译,本身并无贬义,所以,以其“恶”的说法难以置信。 再是说倭人改国号为“日本”,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认为日本“近日”,那只能是中国人的观念———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视觉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身居日本列岛的人,并不见太阳从本土升起。因此,说日本是“日之所本”这种观念只能产生在中国,后来日本人这样说,也显然是受了中国观念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倭国附近原有一个小国叫“日本”,为倭所吞并,后来倭国遣唐使者便对中国人冒用“日本”这个名称了。这一说法,当时就很可疑,更不足为据了。 倒是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提供了一条罕为人知的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日本”国名来源之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原来,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张守节系玄宗时人,离武后统治时期不远,他的说法当有所据。如果此说确定无误,以上种种疑惑也就不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