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2.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 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3.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有何特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 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 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4.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有什么特点这一时期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 其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滥觞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 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 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包括诗歌批评在内的文学批评也空前发达繁荣, 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已接触到诗歌批评外,刘勰的 《文心雕龙》有许多章节都是专门论诗的,钟嵘的《诗品》更是系统的论诗 专著。 两汉时民间的“乐府诗”水平较高。 “乐府”本是汉代所设的音乐机关名,它是汉初统治者为润色鸿业、制 礼作乐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任务除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演奏外, 还要采集各地的民歌。“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到了魏晋六朝,人 们习惯于把这些汉代乐府机关所采集的原称为“歌诗”的诗歌称为“乐府 诗”,于是“乐府”由音乐机构名一变而为诗体名。据《汉书•艺文志》载,仅西汉乐府民歌就有138首之多,可惜流传甚 少。 现存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作品,共有三四十首,其中富于文学价值的是 那些采自民间的作品。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实际上和《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一脉相承,因而必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创 作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有些诗揭露了当时严重对立的阶级状况,揭露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有的甚至直接写出了贫苦百姓被逼无奈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犯 上作乱的情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白发 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有些诗写传统的爱情婚姻。如《上邪》一连气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 发誓,说只有到那时“乃敢与君绝”,热烈地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 《陌上 桑》却充满了喜剧色彩,写美丽机智的罗敷如何拒绝了“使君”的无耻追求。 乐府诗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那些表现家庭、社会问题的作品。 如《妇病 行》写母亲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地将“两三孤子”托付给丈夫,但这个丈 夫——或许是后父,最终竟抛弃了孩子,又如《孤儿行》写兄嫂独霸家财, 把幼弟视为奴隶,任意折磨役使,也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的悲剧。 汉乐府多“采摭闾阎,非由润色”,所以“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 能远”(胡应麟《诗薮》卷一),成为它天然的本色。 汉乐府或为杂言,或 为五言,标志着诗歌形式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为后代杂言歌行及五言诗的 繁荣奠定了基础。而汉乐府最显著、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它刻 画出许多性格鲜明、情节完整的形象和事件,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了更成熟的 阶段。汉代的文人诗成就不高。 尤其是西汉时期只有项羽、刘邦等人几篇急就 短章《垓下歌》、《大风歌》等较为生动感人。到了东汉,文人受西汉以来 五言民歌影响,逐渐重视对五言诗的写作。 班固的一首咏缇萦救父的五言诗 《咏史》,虽然“质木无文”,却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以后张 衡、辛延年等人相继而起,或自作,或拟乐府之作,五言诗逐渐发展起来。 它比起“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多出一个单独的音节和词汇,因而能“居 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诗品》)。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一批作者姓名已不可考的五言诗,后人便把它们泛 称为“古诗”。 历史上曾有人把这些作品系于西汉时期枚乘、李陵和苏武等 人的名下,这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在这批古诗中有19首以《古诗十九首》的 名义被选入《文选》,它们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魏晋时期最值得称道者一是建安诗人,一是正始诗人,一^是太康诗人, 一是大诗人陶渊明。汉魏易代之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于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 220)产生了一批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七 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场为羽翼的“建安诗 人”,他们关切现实,慷慨有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精神,写下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现实性和饱满感情的作品,其风格被后人誉为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特点及产生背景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评: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 概而多气也。”如曹操(155〜220)的《蒿里行》写讨伐袁绍之战,《苦寒 行》写东征高干,都写出了事件的经过、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被后人 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而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杂诗》等,又都抒发了作者真切 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愧为优秀的言志抒情之作。特别是曹植(192 ~ 232)的 《赠白马王彪》,剖析了在皇室内部残酷斗争中的悲愤心情,更是一篇写实 与抒情相结合的佳作。 曹植特别擅长五言,他在曹操“清峻”、“通悦” 的基础上更注重“骋词”和“华靡”,因而使五言诗更趋于繁荣。而曹丕 (187〜226)的《燕歌行》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与曹氏之间展开了殊死的血腥倾乳,特别是司马 氏借。 5.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6.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魏晋南北朝,魏国消灭蜀国和吴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后,魏晋南北朝开始,之后司马家灭曹建立晋朝,经过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分裂。 五胡乱华,北朝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少数名族政权,南朝则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魏晋南北朝结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思想上,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 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 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文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 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因此文学本身在这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 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 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 7.、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谈谈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特征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 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