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圣叹选批唐诗的资料介绍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颇为奇特的文人。 他以评《水浒》与《西厢记》而著称于世。另外,他也选评过唐诗。 这是清初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包括唐朝初期和晚期的作品,共600首,约40万字。 除了对杜诗另有专集以外,他共选评了唐代七言律诗约六百首,并且在被杀害前的《绝命词》中还特地提到这事: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 所谓“分解”,就是对所选唐人律诗分成前后解,并进行分析评论。 从他给友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工作是颇为重视的。 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唐诗三百首》。 金圣叹的这个选批本则可称之为“唐诗六百首”。其特点主要不在于选而在于评,深中肯綮者有之,借题发挥者亦有之,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总是独具只眼,不依傍他人。 …… 原书卷一是题为“圣叹外书”的序言,卷二是诗目,卷三才是正文。这次标点出版,依然仍此体例,以见其人奇特之一斑。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五月 。 2.金圣叹评此诗说"此等诗,字字化境"请你从"即,穿,便,向"中1、金圣叹评价的这首诗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全诗奉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回答你的问题:(这几个字都有所涉及,请你自行参考)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3.金圣叹有哪些诗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 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 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 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4.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 一生著述甚丰,仅文学批评就写了十种著作(含未完稿),《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其中之一。金批《水浒传》融合了金氏个人的情感、意趣和理想,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从文本、传播、理论三个层面综合分析,才能见出金评《水浒传》的整体价值。 一、金评《水浒传》的文本价值 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是指评点者对小说文本所作出的增饰、改订等艺术再创造活动,从而使评点本获得了自身的版本价值和文学价值。 金圣叹对《水浒传》在艺术上作了较多的增饰和加工,使小说文本益愈精致。他为《水浒传》写了《序一》、《序二》、《序三》、《宋史纲》和《宋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托名施耐庵所作的一篇序,以及正文的评点。 其中《序一》通过讲述古今经书的兴废引出评点的使命,在论述经书兴废中阐发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序二》申辩《水浒传》的主旨非“忠义”,可以说是他为《水浒传》作正名;《序三》上承《序一》,对所提出的文学本体性问题给予发挥。具体的评点又包括楔子和七十回的每回回前总评、双行夹批和眉批。 他在《序三》中说十二岁时得到贯华堂古本并加以评点,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所谓的古本是假托之辞,他是以百回本为底本,把百回本的“引首”与第一回合并,更为楔子,以百回本第二回为第一回,删掉招安的情节,而加写卢俊义惊恶梦一节作为结尾。 对前七十回文字也作了许多改动。 金氏对《水浒传》作的这些具有强烈主体性的修正,体现了三层情感内涵: 其一,担忧国家动荡、农民起义频繁的状况。 他就是要通过删改和评论《水浒传》,“诛前人既死之心,防后人未然之心”。金氏对《水浒传》最大的改动是砍掉招安情节,代之以卢俊义梦见嵇叔夜斩杀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情节。 他认为如果写宋江等受招安而成为朝廷官吏,就会使得“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要警戒后人犯上作乱,就必须将闹事者斩尽杀绝。 其二,辨明作品中人物忠奸的政治分析。他对高俅之类奸臣贪虐无限、祸国殃民的罪恶大张伐跶。 他在第51回的批语中写道:“一部书并不正写高俅一笔,而高俅之恶贯于斯盈矣。”高俅的罪恶不是一个人的罪恶,而是一群人、一种势力的罪恶。 其三,区分人物真假性情的道德判断。金圣叹对宋江深恶痛绝,多处批语突出其虚伪不实,指出他假仁假义,就会以金钱收买人心。 与此相对,金氏对李逵、鲁达等豪爽之人,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金批《水浒传》体现的三层情感内涵在众多《水浒传》刊本中独树一帜,表现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 二、金批《水浒传》的传播价值 评点是一种在最大程度上以读者为本位的批评形态,小说评点之发生、兴盛,其根本因素在于小说评点的传播价值。 所谓小说评点的传播价值,大致表现为内外两端,就内在形态而言,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对读者的阅读影响和指导作用;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小说评点对小说传播和普及的促进。 首先从内在形态角度分析。 圣叹针对读者阅读通俗小说只看故事,不重小说的文学性的通病,一方面在理论上阐明通俗小说的文学价值,同时在评点实践中归纳出大量的文法,以此帮助读者阅读领会。 他指出小说结构要有整体感,要注意统一性。他在“读法”中说:“《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两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 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他还要求小说结构本身的形式美,即讲求对比、和谐、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如第23回总评中说,“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 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也。” 用自然景物和音乐等比喻小说情节安排中的节奏,体现了圣叹对形式美的重视。“犯中求避”是金圣叹指出的又一项小说写作技巧。 “避”是指避免重复,“犯”是指同中求异,故意写类似的事件、场面、行动,显出其差异。 如他在“读法”中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写不同类型的粗鲁之人,是耐庵笔力;见出粗鲁人的不同类型,是圣叹眼力。 圣叹不仅揭示了所谓的“篇法章法句法”,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感悟直接传递给读者。对朝局混乱的批判、对奸臣当道的抨击,圣叹历来都是疾言厉色,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梁山好汉的豪行壮举,他深表同情,啧啧称奇,体现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金批《水浒传》的语言也是极富个性的,洋洋洒洒,机锋跳跃,讽刺中含怜惜之情,嘲讽中寓警世之志,处处见出真性情,这一切都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来看外在现象。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论迅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在他生前,顺治十四年就有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其后金评《水浒传》广为流传,几乎淹没了其它版本。 “顾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王应奎《柳男随笔》)金批《水浒传》甚。 5.《金圣叹先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金圣叹先生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④,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 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 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杀。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指示B。 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回头看。 C。 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遣返D。 读书著述为务 务,追求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在颜渊为叹圣/子为父死,无所恨B。 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斧斤以时如山林C。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蔺相如者,赵人也D。 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①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③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④声音宏亮,顾盼伟然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3.断句和翻译。 (12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4分)予 读 先 生 所 评 诸 书 领 异 标 新 迥 出 意 表 觉 千 百 年 来至 此 始 开 生 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①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4分)译文:②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4分)译文:。 6.仿(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的方法评点诗词评赏南唐二主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妇孺皆知的名句,出自南唐著名的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可以说是个异数,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通晓音律,造诣很深,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不称职的国君,他25岁继位南唐国君,当时的南唐已经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国破,他被宋军俘虏,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最终又被宋太宗赐药毒死。 李煜虽然在治国上才能平平,却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位皇帝词人为什么能如此受到王国维的肯定?有李清照之誉的叶嘉莹先生又是如何评价李煜的词呢? 因为词本来就是歌词之词,都是写给歌女去唱的,是歌词之词,可是你看李后主写些什么呢,我们看李后主写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李后主之所以不同了,李后主写的不再是歌词之词了,李后主写的是他自己破国亡家的悲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我的故国不堪回首在月明中,所以王国维说,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伶工就是演奏音乐的人,伶人演奏音乐的,歌唱的奏曲子的人。 就是配合着当时的宴乐歌唱的曲词,所以作者写的都是那些美女跟爱情,作者不是言志,不是说他自己的感觉和感情。 可是李后主站出来写他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所以他就改变了伶工的词,成为士大夫的词。士大夫就是自己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 曹雪芹为什么打破了旧小说的传统?旧小说写历史、写传闻、写神话,都不是自己,与作者无干,可是曹雪芹写的是他自己亲身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的一段深刻的体会,是出于自己深刻的体会。 他不得不写,他不得不说,所以他打破了小说的传统,李后主经过破国亡家的这种惨痛的遭遇,他心里边有这样的悲哀感慨,不能不说。 所以当他写歌词的时候,不再写歌女的歌妓酒女的词了,而把他自己的悲哀写出来了,所以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是中国词演化上的一大转折。 所以后来才有苏东坡,所以后来才有辛弃疾,不再是给歌女写歌唱的词,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自己的话,这是李后主之了不起的一点。 还有一点,王国维又说了,“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这句话说得很妙了,李后主一个亡国之君,王国维说他居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如果从释迦、基督的宗教的哲理来说,李后主就是个罪人,他一天到晚耽溺在酒色之中,笙歌享乐之中。 他没有解脱,他没有政务,他没有从他罪恶之中脱出,他怎么能担荷我们人类的罪恶?所以这句话王国维是个比喻,就是说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耶稣说,我是为众人的罪恶而死的,用我的鲜血洗尽了所有人的罪恶,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度众生我誓不成佛。 我愿意担荷,我愿意为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罪恶而担荷。李后主不是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释迦,也不是基督。 王国维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悲哀,都有我们的痛苦,都有死生离别,而李后主把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都写出来了,这是王国维的比喻的意思。 不是说它就担负我们的罪恶,就是说他一个人把所有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李后主怎么把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 我们先看他一首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不是写的所有的人类嘛,是人生,不是个人,是他整个的人生。为什么这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整个的人类的悲哀?你看他怎么写的,这么短的一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 “林花谢了春红”,李后主这个人真是个天才,这么简单,这么直接,而他真是掌握了要点。 他用那么浅白的话,没有雕章琢句,没有用什么古典,什么典故,什么历史,没有。 “林花谢了春红”,这六个字真是写得好。“林花”满林的花,都谢了,“谢了”是已成的事实,完全凋谢了,林花就谢了,“谢了”如此的大白话,而“谢了”两个字包含了这么深的悲哀,完全凋零净尽了。 满林的花都凋零净尽,什么花?林花谢了,林花谢了是春红,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红是最鲜艳的颜色。充满了生命的,那么鲜艳的颜色,这么美好的春天的红花。 满林的花,“林花谢了春红”,真是“眼见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三个字,是他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短暂?这么美好的生命,为什么如此之短处无常?太匆匆,多么白话的简单的三个字。 里边有两个是叠字“匆匆”,真是太匆匆,你除掉了这么白话简单的“太”字,你还没有办法可。 7.禅宗与宋词唐诗王安石《雨霖铃》:“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认为尘世间这些追求,转眼成空,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思想。 黄庭坚《渔家傲》下片:“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词中所写菩提达摩在中国传佛情况,直如一部禅宗发展简史。 苏轼《西江月》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信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似梦。“表现了作者的佛教人生观。 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名句:“帘外无风,花影频移动。”金圣叹评曰:“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以动写静,这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金圣叹的评论道出了佛教对欧阳词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