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请举例子 最好有分析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歌主题两种理解: 第一种: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 第二种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李商隐的诗歌赏析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1、流莺:流莺当然不仅仅是黄莺的意思,而且是说流浪的、无处可栖的黄莺。(现在流莺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呵呵) 2、飘荡:是对流莺的流字的具体说明。飘荡也就是东飘西荡而无所栖止。 3、参差:读作cēncī,不齐的意思。飘荡得参考,就是飘荡得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4、渡陌:陌,田间小路。渡本来是渡河之间,这里是飞越过的意思。 5、临流:流,河。临流,飞在河之上。 6、不自持:无法自我把握。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流莺飘飘荡荡,或在田间、或在河上飞行,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1、巧啭:啭,鸟的宛转的叫声。 2、本意:本来的用意。这里是有所寄托。 这一联开始有所寄托,从第一联单纯描写流莺的形象,到开始寄托深意,打入自已的感情。 第一句大意是说:流莺的叫声如此宛转,怎能没有它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说“岂能”无本意,实际上就是说无人识其本意。 第二句可能有三种理解: 1、别人的良辰未必是我的佳期。 2、我的良辰未必就是佳期。 3、别人的良辰未必是别人的佳期。 综合起来看,应该是第1种更合理一些。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一联的字面很简单。就其在诗中的作用来说,也只是一个过渡。上文所说的“不自持”,以及尾联所说的“伤春”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联起句与对句之间的对比。起句更侧重于流莺的感受,而对句侧重于对其他人们的描述。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1、凤城:京城的别称。唐人有词句“晚逐香车入凤城”,也是指京城的意思。 这一联的意思,大体上是说“我”自己也曾经苦于伤春,所以现在不忍听流莺的“巧啭”,然后发问道:京城之中,就没有它的栖身之所吗? 总体来看: 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栖皇之状,第二联起,打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自己巧啭,但无人能识。别人良辰,我无佳期。第三联主要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末联抒发伤感,说诺大的京城,竟然没有栖身之地,可以一展抱负。诗咏漂荡流转的黄莺,借以托物寓怀、感叹身世。首联点题,写流莺漂荡参差无穷尽地度陌临流且不知所向的形影,“不自持”显见诗人主观感受。颔联即承此深入莺之心理,啼啭婉美自有其意,良辰美景却未有佳期,可见其“本意”之凄婉内涵。颈联承“巧啭”进一步写莺啼,日夜阴晴,门开户闭,永不停止,既见莺之执著,又见无人理解。尾联关合自身,既已伤春,又听此悲啼,且因无枝可栖而啼音愈苦,写莺与自身至此已融合莫辨。 全诗最重要的两句是: 巧啭①岂能无本意②?良辰未必有佳期③ ①巧啭:宛转鸣唱。啭,指鸟鸣。 ②本意:本来的用心。暗喻诗人的抱负。 ③佳期:喻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 七律《流莺》是一首咏物诗。这两句托物咏怀,比喻徒有抱负而难酬心愿——流莺宛转鸣唱哪能没有苦衷,没有抱负,但得不到知音,即使碰到好时辰,愿望也未必能实现。诗句隐喻含蓄,意境悠远,托物喻情,构思巧妙 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来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 3.李商隐的诗歌李商隐:隋宫(1) 紫泉宫殿锁烟霞(2),欲取芜城作帝家(3)。玉玺不缘归日角(4),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5),岂宜重问后庭花(6)? [解析}《隋宫》是李商隐政治讽刺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揭露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亡国。通过他多次乘龙舟南游江都的描写,并且以陈后主这个荒淫失国的昏群作陪衬,讽刺性更强,具有警诫作用。 [注释}(1)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2)紫泉:即紫渊。这里代指长安中的隋宫。(3)芜城:指江都。因南朝刘宋诗人鲍照写过一篇《芜城赋》。(4)玉玺:皇帝的玉印,皇权的象征。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像太阳,旧时附会为帝王之相。《旧唐书.唐俭传》载:隋末,唐俭劝李渊起兵时说:“明公日角龙庭。”这里指李渊。(5)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朝荒淫亡国的群主,隋炀帝和他是一丘之貉。据《隋遗录》载:隋炀帝游江都时,一次梦中恍惚与陈后主相遇,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教舞《玉树后庭花》。(6)岂宜:岂该。重问:再问。 【韵译】: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解析}《隋宫》是李商隐政治讽刺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揭露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亡国。通过他多次乘龙舟南游江都的描写,并且以陈后主这个荒淫失国的昏群作陪衬,讽刺性更强,具有警诫作用。 [注释}(1)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2)紫泉:即紫渊。这里代指长安中的隋宫。(3)芜城:指江都。因南朝刘宋诗人鲍照写过一篇《芜城赋》。(4)玉玺:皇帝的玉印,皇权的象征。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像太阳,旧时附会为帝王之相。《旧唐书.唐俭传》载:隋末,唐俭劝李渊起兵时说:“明公日角龙庭。”这里指李渊。(5)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朝荒淫亡国的群主,隋炀帝和他是一丘之貉。据《隋遗录》载:隋炀帝游江都时,一次梦中恍惚与陈后主相遇,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教舞《玉树后庭花》。(6)岂宜:岂该。重问:再问。 【韵译】: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参考资料: 4.以《锦瑟》为例,论析李商隐诗歌朦胧多义形成的原因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徵意义,而究竟要象徵什麽,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著这些情思的心象。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存在。究竟写什麽?只首尾两联隐约暗示是追忆华年所感,而传达所感的内容则是五个在逻辑上幷无必然联系的象喻和用以贯串这五个象喻的迷惘感伤情绪。喻体本身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