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标点符号

1.描写标点符号的诗词

在中国古文学中,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因此也没有关于标点符号的古典诗词。现代诗词专门描写标点符号的只有儿歌了,

如:

其一

游来游去的蝌蚪像逗号,

弯腰驼背的百岁老人似问号?

一溜排开的六个蛋蛋是省略号……

其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其三

写文章,要周到,讲清楚,最重要。

要清楚,有门道,加标点,用符号。

怎么用,才算好?听我来,表一表: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其四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囤(。)

句中有停顿,小圆点带尖(,)

并列词句间,点个瓜子点(、)

并列分句间,逗点顶圆点(;)

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

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文中要注解,月牙分两边(())

转折或注解,直线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强调词语句,字下加圆点(·)

书名要标明,四个硬角弯(《》)

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

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

看书见它要思考。

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

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

作文断句莫忘掉。

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

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

有它文章起波澜。

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

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

往往由它来值班。

顿号歌:

并列词语或短语,

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

读到它时停顿短。

冒号歌:

小小冒号两个点,

提示下文常出现。

它和引号是朋友,

文章之中常相伴。

引号歌:

四个蝌蚪真奇妙,

前揽后抱是引号。

人物语言引在内,

别人文句用它标。

2.【包括标点符号刚好44个字的古诗、词、古文.】

我来回答吧,有很多,但回答之前先说一点: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是后人断句,才断出来标点符号,所以,读古文不同的大师,有可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基于此,44次的,词就有很多:以下词牌:菩萨蛮、卜算子、采桑子、减字木兰花均为44字.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苏轼作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采桑子 宋 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减字木兰花斜红翠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菩萨蛮 霜无痕碧罗圆帐鸳鸯绣,芙蓉裙带垂红豆.鸾镜理妆慵,金炉沉水浓.中庭花似雪,帘外纤纤月.无事度佳辰,粉香和泪匀.。

3.66字的古诗词带标点符号

只有66字的诗词有词牌名《锦缠道》和《谢池春》

都不带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发明使用的。

锦缠道·燕子呢喃

朝代:宋代 作者: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锦缠道(桑)

朝代:宋代 作者:马子严

雨过园林,触处落红凝绿。正桑叶、齐如沃。娇羞只恐人偷目。背立墙阴,慢展纤纤玉。

听鸠啼几声,耳边相促。念蚕饥、四眠初熟。劝路旁、立马莫踟躇,是那里唱道秋胡曲。

谢池春·壮岁从戎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谢池春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似天山、凄凉病骥。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甚情怀、伴人儿戏。

如今何幸,作个故溪归计。鹤飞来、晴岚暖翠。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开未。

4.古代诗词有标点符号的吗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

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

《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释义: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

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释义: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

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扩展资料: 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

标点符号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

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

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外国的技术,以对付外国的侵略。要学习,先得了解。

西洋标点便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 清末的外交官张德彝,是我国第一个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人。

张德彝随浦安臣使团出使欧美,1868-1869年写出《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记述了他在美、英、法三国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叙述,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介绍西洋标点的文字。

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著书立说的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标点符号,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在社会上推广使用标点符号,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运动,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5.全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诗词有哪些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到了明代又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