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在古汉语中怎么说垂髫 垂髫:[ chuí tiáo ] 释义:古时童子头发下垂,不加扎束,所以称幼童或童年为垂髫。髫(tiáo):小儿下垂的头发。 出处: 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白话释义: 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六:“年纪大了握住你的手感到伤心和凄凉,我还记得当年在童年的时候。” 例句: 1、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2、在我市,上至七旬翁媪,下至垂髫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玩气排球的行列中来。 扩展资料 垂髫反义词:耄耋 耄耋 [ mào dié ] 释义: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之年。寿登耄耋。 出处: 李大钊 《青春》:“斯则人类之寿,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於无尽青春之域?” 白话释义:李大钊《青春》:“这是人类的寿命,虽然在白发苍苍的年纪,而人们如果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又为什么不可以返回在无尽青春的时代?” 例句: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年轻时也曾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 2.描写古人童年生活的诗歌有哪些《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3.谁能告诉我几个形容童年的诗句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回答者:tongkudexin55 - 试用期 一级 3-17 21:16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鸳. 回答者:清琳飘雨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7 21:17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诗,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笔者从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子家诗》等书中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回答者:独一无二 - 试用期 一级 3-26 19:1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 4.关于写童年的古诗或现代诗..1:咏桂林 桂林之山奇秀险, 漓江之水静清绿。 竹筏小舟赏美景, 留恋桂林不思归。 2:雪花 下雪了,下雪了 我们,去玩雪 雪花就在我们身旁 飘飘洒洒 我们在雪地里 堆雪人,打雪仗 雪和我们一起欢笑 一起嬉戏 雪,像一个个精灵 在空中欢快玩耍 又像一只只蝴蝶 在空中翩翩起舞 雪,也顽皮 到处乱蹦 钻进我们的 帽子里,衣服里 还跳到我们的嘴里 让我们品尝 这世上最美的饮料 3:秋,洒落一地, 这一地,是与夏日的别离, 别离后,还会被谁想起。 忘不掉的还在记忆里, 记住的,未曾会意 。 俯身拾起一片片落叶去回忆, 明年才会有秋的讯息。 4:茉莉花 夜暮的风衣 将天空遮盖 纯白的茉莉花 盛开在无边的黑衣下 世间的名利虞诈 都在凝静中升华 淡淡的白色花香 凫绕在我的身旁 指引我正确的方向 就算遇到魑魅魍魉 我也不会仓惶 穿越阴霾迷雾 挣脱寂寞的束缚 闪闪的萤火虫 挂在了树梢 神秘的光芒 守护我正确的方向 天地间吹着尘封的梦 跨越了千年 追逐年少的率真和轻狂 就算失去所有力量 我也会选择坚强 寻找真诚和坚强 在狂风暴雨中 一路向前 从不绝望 纯白的茉莉花 伴我走到海角天涯 寻找我幸福的花 ``````。 5.这三首古诗词写出了童年生活的情趣你喜欢哪一首平乐。 村居 (故事)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 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 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6.中国的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别称是什么,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原指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黄口:10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豆蔻年华: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SPAN>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50,能清楚明白人生的道义和职责.后用指50岁.)艾:50岁,又叫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