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大雅烝民

1.《诗 大雅 庶民》全文

诗经大雅里面没有庶民,只有烝民

烝民

天生烝民(1),有物有则。民之秉彝(2),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3)。保兹天子,生仲山甫(4)。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5),威仪是力。天子是若(6),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7),缵戎祖考(8),王躬是保。出纳王命(9),王之喉舌。赋政于外(10),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11),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12),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13),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14),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15),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16),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17),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18),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19)。四牡业业。征夫捷捷(20),每怀靡及。四牡彭彭(21),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22),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23),式遄其归。吉甫作诵(24),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25),以慰其心。

【注释】

(1)烝:众。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

(2)秉彝:常理,常性。懿:美。

(3)假:至。

(4)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

(5)式:用,效法。

(6)若:选择。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赋:颁布。

(7)辟:君,此指诸侯。

(8)缵(zuǎn):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

(9)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

(10)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

(11)肃肃:严肃。将:行。

(12)若否:好坏。

(13)解(xiè):通“懈”。一人:指周天子。

(14)茹:吃。

(15)矜:老而无妻。强御:强悍。

(16)輶(yóu):轻。鲜:少。克:能。

(17)仪图:揣度。

(18)衮(gǔn):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

(19)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

(20)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

(21)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

(22)骙(kuí)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声词,铃声。

(23)徂:往。遄(chuán):速。

(24)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

(25)永:长。怀:思。

【译文】

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2.烝民是什么意思

诗词概述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尹吉甫送仲山甫往齐筑城,赞美宣王使贤任能及仲山甫才德出众。 烝:众。物:事物。则:法则。彝:常理;常道。假:至。 若:择菜也。引申为择。一说顺从。赋:敷,布。 发:行。一说指响应。 肃肃:庄严貌。将:奉行。若否:顺否;臧否。即善恶。 茹(音如):吃。 輶(音由):轻。仪:度。图:谋。爱:惜。衮:天子的画龙衣。用以指天子。职:语词。阙:缺失。 祖:路祭。业业:言高大也。捷捷(音切):言乐事也。每怀靡及:每人怀其私而相稽留,将无及于事也。彭彭:蹄声。一说强壮有力貌。 骙骙(音葵):蹄声。一说马强壮貌。喈喈:锵锵。遄:速。清风:清风化养万物,用以称颂有德才的人。仲山甫永怀:仲山甫述职,多所思而劳。

3.如何理解诗经的“温柔敦厚”风格

古人对“温柔敦厚而不愚”较早的权威性阐释,见于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孔颖达强调的是:因为在上者深达于《诗》之义理,所以以《诗》教民而能使民“不愚”。然而,从《礼记·经解》整段话来看,孔子是在讲六经的“受教者”、“习《诗》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以及对此的有关评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深于《诗》者”的主体显然都是指习《诗》者,而孔颖达的阐发,却无端地多出了“在上”二字,亦即多出了“教《诗》者”这个主体,从而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不愚”,在涵义上偷换成了“使……不愚”,这显然是不符合文本原意的。

当代学者多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解释为“直言获罪”,如黄珅先生说:“对一般人来说,‘愚’即徒以直言获罪,而无补于事。”(见黄珅《“温柔敦厚”析》一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3期。)张毅先生也说:“敦厚是老实,‘愚’指过分老实而以直言获罪,有失礼处。”(见张毅著《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笔者认为,把“愚”解释为直言获罪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

首先,“温柔敦厚”到某种极端而生出偏弊,其表现形态只会是过于柔懦、一味顺承,而非直言敢谏。胡适先生在《说儒》一文中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他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原’是谨愿,乡愿是一乡都称为谨愿好人的。”(胡适:《说儒》,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3页。)孔子强调“《诗》之失愚”,显然是要防止“温柔敦厚”趋向某种极端化,即过于温恭顺从。苏轼《上富丞相书》中曾说“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也指出“刚健”的极端化是强梁,而“敦厚”的极端化是软弱。

其次,联系周代的用《诗》实践来看,乐师的诵谏、公卿大臣的以《诗》讽谏,仅仅是一种基于伦理文明的柔化处理方式,决不是要走向直谏的反面。事实上《诗经》里就有不少相当质直的谏诗,《小雅·节南山》末章,诗人明言“以究王讻”;《大雅·卷阿》谓“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圭、璋都是有棱有角的礼器,诗人以此为喻,赞扬贤臣良士可为四方典则的美好品格。《大雅·烝民》篇赞颂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柔嘉维则”,“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大雅·崧高》篇谓“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如圭如璋”、“则”、“刚”、“直”等,都可以视为对“柔”的制约,以免过于柔懦之弊。

再次,《礼记·经解》所言“《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如果我们用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忠”的观念加以观照,更容易让人理解其涵义。春秋时期,“忠”的观念甚为流行,人们常将“忠”视为统治者对人民、社稷尽心尽责的态度。《左传·桓公六年》载季梁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君子谓子囊“……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都表明这一点。具有“忠”德的人会从对国家、百姓负责的态度出发,对君主之过失予以直谏,甚至是尸谏,并不恪守温柔敦厚的讽谏之法。相反,那些过于柔顺、毫无己见的臣子,常会受到质疑与指责(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谓华元、乐举“不臣”)。《论语·为政》篇记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易传·序卦》称“物不可以苟合而已”,均明确反对臣下苟合取容的态度。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若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理解为“直言获罪”,显然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可知,“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当指习《诗》、用《诗》者对君主过于柔和顺从、失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强调“不愚”,是为了防止过柔之弊。“温柔敦厚而不愚”是周代中和、中庸观念的某种体现,它与“柔而立”(《尚书·皋陶谟》)、“温而厉”(《论语·述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涵义有相近、相通之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观念,通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而得到弘扬,表现为对“道统”的某种坚

守。

4.《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什么意思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解释〗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示例〗你如今那里想俺家,道不得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