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前草有古诗吗1、简述: 古诗中有写车前草的诗篇——《诗经·周南·芣苢》 2、原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4、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2.谁读过一篇关与诗经药名的散文,里面有关于车前子等植物描述,请发芣苢满阡陌 五月,阳光明媚。天空辽阔旷远,洁白柔软的云朵在遥远的天际悠悠地飘浮。 林间风煦,陌上草薰,碧色连天。蒲公英、苦麻菜、紫云英及其它不知名的小草一簇簇,一片片,热热闹闹,幽深浓密,铺满了陌上。各色细碎的花儿在浓浓的绿意里极力绽放着,展示着它们短暂的不为人知的美丽。泥土的湿润、植物的清香在空气里无声地弥漫着。 在这生机盎然的阡陌上,车前草也正默默地生长着。车前草,《诗经》里叫“芣苢”,春初生,圆润的叶片紧贴着潮湿的地面,舒展着纯粹而明净的绿意。不妖娆,不张扬,温良敦厚,独自散发着淡淡的香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恍然间,有清越的歌声隐隐响起,若远若近,飘飘渺渺,随着茸茸青草的幽香,漫过绿野,漫过阡陌。 伴随着歌声,陌上走来了一群《诗经》里的葛衣女子,挎着竹篮,三三两两,笑语盈盈,且歌且舞,左右采之。车前草啊密又多,快点把它采下来;车前草啊叶儿圆,撸不尽来采不完;车前草啊绿又嫩,快快把它采回家。 采回家做什么呢,一定是晾晒干了做药吧。一直以来,只知道车前草是一味中药,可以当菜食用还是近来才知晓的。 周末游玩九龙瀑布,来到布依山寨的农家乐就餐。原木小方桌上,蕨菜翠生生、青玉米饱满香糯、五彩的花米饭晶莹圆润,各种布依特色的食物摆满桌。 待我们坐下,主人又端上一汤盆色青翠的绿叶菜,放在中央,说,这是野菜,猪耳朵叶,味道不错。 我疑惑地看着,这不是车前草吗?还是可以食用啊。挑起一棵,白根绿叶,赏心悦目。入口,清香滑爽,无一点苦味。 在我的记忆里,车前草一直跟常喝的中药一样苦。 小时候,身体不好,隔三差五,母亲就带我去找镇上的王老先生瞧病。抓好一大包中药后,总需车前草做药引子,有时是桑叶或竹芯。因在田埂、河沟等到处都有车前草,老先生便不开这味药。 回到家后,母亲拿了镰刀,拎着竹篮,带我去田埂上挖车前草。 蜿蜒的陌上,芳草萋萋,翠色欲滴。青青的麦苗已开始吐穗,蒲公英开着一朵朵金黄的小花。绿绿的车前草,这儿一簇,那儿一丛,嫩嫩的叶片平滑如匙面,闪烁着光泽。 母亲小心翼翼地连根劁起一株肥嫩的车前草,对我说,孩子,这车前草,它是那么的普通、朴素,不被人注意,但它的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车辙马道上生长,即使被马蹄踩烂了,也能重新挺起腰杆。所以,也叫马蹄草。我们人哪,也要像车前草一样。 母亲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在想曾读过的一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那踏青归来的马蹄上,可有车前草的清香呢? 挖了两三株车前草,回家洗净。白白的细密的根须好似老人的胡须,根与茎叶的长度几乎相等。母亲把先前抓好的中药放进一个土制的黑色陶罐,再把车前草放在最上面,倒上水没过药面,便盖上盖子,浸泡一会儿,就放在炉子上熬着药。 我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慢慢的,药熬开了,扑扑地响着,白色的水汽升腾,屋子里弥漫着浓郁的药味。母亲把火关小,又用文火熬上10多分钟。然后,把药罐拿下来,倒了一大碗酱色的中药给我,浓浓的,酽酽的,极苦。 我揭开盖子,看那车前草,不再鲜活青绿,已经跟其他中药一般色泽。 就这样,中药的苦涩,车前草的记忆,几乎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时光。 此时,已值初夏。陌上,到处都是车前草的身影,那样的翠绿水灵,沉静优雅。有的车前草已抽穗扬花,叶柄长长,花穗亭亭,犹如素婉的女子,立在阡陌上,姿态清秀,等待有人把它想起,在它身边留下足迹。无论是否有人经过,是否有人驻足,它都是那么素朴静然,不喜亦不悲,在清寂的风里安静地等候着,守望着。 在那遥远的故乡,我那容颜苍老的母亲,是否也似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独自天涯的女儿? 注释:芣苢就是车前草,是一味中药。 3.车前草名字的由来其实这个答案在百度上就有,因为曾就车前草内容上过一堂课,所以记得。 现在摘录于此。另外诗经中也有关于车前草的内容,一并录于此。 内容:《诗经·国风·周南·苤苢》原文:《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注释:1、采采:连续采取。 2、芣苢[fú yǐ]:又作“芣苡”。 苢,通“苡”。古指车前子草,可入药。 3、薄言:多认为是发语词。 4、掇[duō]:拾取。 5、捋[luō]:撸取。 6、袺[jié]:以衣襟兜物。 7、撷[xié]:此指把衣襟角系于带上兜东西。相传北宋皇祐五年(1053)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种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脸色腊黄。 请来九十九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 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 第二天,群众去向土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药仙草!那只不过是一生长在路边野草而已。”众人忙问“此草何名,生于何方路旁?”郎中便娓娓讲道:“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 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的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的车夫发现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所患痢疾竟然好了。 他高兴异常,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痊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想到这次死里逃生,无限感慨地说:“全军死而复生,全仗路旁车前之仙草也!”从此,人们管这种野草叫车前草。 4.车前草的故事在什么书上有记载车前草的故事在《诗经》有记载 车前草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诗经·;周南》载: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苯苜,薄言捋之。 相传,汉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小便淋漓,而且亦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得名。 传说,宋欧阳修常苦于腹泻,屡治无效。夫人说:“市上有人售治疗腹泻的药,三文钱一贴,何不一试?”欧阳修不信,妻无奈买一贴假请名医开方,欧阳修饮而愈。事后妻以实告之,欧阳修以重金谢卖药人,以求其方。售药人曰:“一味车前子而已。” 唐代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召寄车前子》诗云: 开州午月车前子,作药人借道有神。 惭愧使君怜眼病,二千里外寄闲人。 在浙江、福建民间流传用车前草捣烂敷,以治疗脚疮或溃烂。今人陈长明先生写《水仙子》赞曰: 诗吟《芣苢》捋芳鲜,歌满田头与路边。道采掇盈怀,好遂宜男愿,经生家错纠缠,何曾识马写车前?利小水和汤饮,敷疮毒带叶碾,古时方自有真传。 5.《诗经.周南》鉴赏《芣苢》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赏析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 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 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问题倒是: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处?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 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我们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 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 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又据朝鲜族的朋友告诉笔者,在他们那里,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 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6.车前草名字的由来其实这个答案在百度上就有,因为曾就车前草内容上过一堂课,所以记得。现在摘录于此。 另外诗经中也有关于车前草的内容,一并录于此。 内容:《诗经·国风·周南·苤苢》 原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注释: 1、采采:连续采取。 2、芣苢[fú yǐ]:又作“芣苡”。苢,通“苡”。古指车前子草,可入药。 3、薄言:多认为是发语词。 4、掇[duō]:拾取。 5、捋[luō]:撸取。 6、袺[jié]:以衣襟兜物。 7、撷[xié]:此指把衣襟角系于带上兜东西。 相传北宋皇祐五年(1053)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种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脸色腊黄。请来九十九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第二天,群众去向土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药仙草!那只不过是一生长在路边野草而已。”众人忙问“此草何名,生于何方路旁?”郎中便娓娓讲道:“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的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的车夫发现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所患痢疾竟然好了。他高兴异常,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痊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想到这次死里逃生,无限感慨地说:“全军死而复生,全仗路旁车前之仙草也!”从此,人们管这种野草叫车前草。 7.车前草是怎样的车前又名车轮菜子、猪耳朵棵子、车前草、五更草、田灌草,诗经中称为??,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草的成熟种子。 多年生草本,连花茎高达50厘米,具须根。叶根生,具长柄,几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基部扩大;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7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成长柄,全缘或呈不规则波状浅齿,通常有5~7条弧形脉。 花茎数个,高12~50厘米,具棱角,有疏毛;穗状花序为花茎的2/5~1/2;花淡绿色,每花有宿存苞片1枚,三角形;花萼4,基部稍合生,椭四形或卵圆形,宿存;花冠小,胶质,花冠管卵形,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向外反卷;雄蕊4,着生在花冠筒近基部处,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长圆形,2室,先端有三角形突出物,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2室(假4室),花柱1,线形,有毛。 蒴果卵状圆锥形,成熟后约在下方2/5处周裂,下方2/5宿存。 种子4~8枚或9枚,近椭圆形,黑褐色。花期6~9月。 果期7~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