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为什么要背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欣赏价值。我们从小背古诗词既是对我们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视,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从小被学校强制着背诵古诗词,最怕的的就是课文后面写的“请熟读并背诵全文”。面对大量的古诗词,我们有时候觉得十分苦恼。明明以后都不一定会用上,背完了也会忘,为什么还要经常考这些。但事实证明,我们背的古诗词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平时学的都是古诗词的解释以及各种意境的表达,毕业之后即使在遇到古诗词也会大概的了解它要表达什么。当我们在平时听到基本古诗词的时候会反应到其寓意,明白引用者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一脸懵逼,让人尴尬。我们遇到特殊场合说话时可以用一两句古诗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适当的出口成章会让人觉得一个人有很素养、有内涵。 古诗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不管是平时说话、普通汇报、领导开会,还是政府报告等等场合,很多古诗词都会被引用。如果这些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岂不是很难堪,极不好意思问别人,又对说话者的意思理解不清。 中国古代诗词的用字、意境方面的考虑是十分讲究的,背会古诗词也是对其理解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以后生活的一种享受的方式。很多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在生活中可以品味到的。善于观察生活,也许偶然间你就会和诗人有相同的感受,穿越千年的感同身受。 2.我们为什么要教授古诗词学生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像发掘宝藏一样开始审视这几句诗以及课本中的插图.刘老师开始在学生中间巡视.时间很快就到了,有个男孩率先高高地举起了右手.“‘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远远地看着瀑布像一匹布一样挂在石壁上.”“这里的三千尺是一个虚词.”“整个瀑布像从天上落下来一样.”他的回答让老师有些吃惊.课堂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总是想让他们提出问题,而当学生过于知晓的时候,特别是他们知晓的程度“等于”或者“大于”自己的预设时,教师就会束手无策.因为,此时教师会纠结于“应该跟谁走”的矛盾中.显然,刘老师受到了这个学生回答的影响,没有再解析全诗,在几次范读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你们会用哪个词评价庐山的瀑布呢?”刘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漂亮”“真好”“真美”“很酷”“壮观”,学生依次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刘老师已经开始把目标由“诗”转向“水”了.此时,多媒体被刘老师依次切换出苏轼的《题西林壁》、现代散文《庐山的雾》以及一篇新闻通讯类的文章《大旱中的江南》…… 下课了,我走到旁边几个同学跟前,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书本上端正地写着:“日照香炉的炉是火炉吗?”“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九天?”“为什么是‘望’庐山瀑布?”看到这些问题,我对刘老师在教学设想上大胆突破感到敬畏的同时,又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一节古诗教学来讲值得商榷.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设定教学目标:1.能正确背诵并书写全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并做到完整口译全诗大意.3.初步了解古诗写作或鉴赏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推演教学流程:首先,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全诗的赏析.在赏析中可以从“望”字入手,这样就可以把作者和读者一起从诗中“拉”出来,站在那个点上对远处的瀑布进行“遥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关键词语的解析,而且还有利于今后写作立足点选择的训练.其次,在通解全诗的基础上要做到会背、会写.再次,在让学生粗略了解古诗时,如果教师能够仿照《望庐山瀑布》的用词方法“创作”一首七律古诗则更好,比如以此仿写一首我们本土的王屋山.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以往一味背诵解析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创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从“写诗”的角度去赏析古诗词.那么,我们古诗的教学将是另外一重境界了.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有疑问,我们教授古诗,至于把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吗?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必要.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教学承担着对中国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特殊使命.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理所应当地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做到通晓和积累.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除了背诵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敬畏,并愿意亲近它们、走进它们,甚至把它们变成今后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才是我们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济源市教育局)。 3.我们为什么要背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欣赏价值。 我们从小背古诗词既是对我们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视,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从小被学校强制着背诵古诗词,最怕的的就是课文后面写的“请熟读并背诵全文”。 面对大量的古诗词,我们有时候觉得十分苦恼。明明以后都不一定会用上,背完了也会忘,为什么还要经常考这些。 但事实证明,我们背的古诗词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平时学的都是古诗词的解释以及各种意境的表达,毕业之后即使在遇到古诗词也会大概的了解它要表达什么。 当我们在平时听到基本古诗词的时候会反应到其寓意,明白引用者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一脸懵逼,让人尴尬。我们遇到特殊场合说话时可以用一两句古诗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适当的出口成章会让人觉得一个人有很素养、有内涵。 古诗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不管是平时说话、普通汇报、领导开会,还是政府报告等等场合,很多古诗词都会被引用。 如果这些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岂不是很难堪,极不好意思问别人,又对说话者的意思理解不清。 中国古代诗词的用字、意境方面的考虑是十分讲究的,背会古诗词也是对其理解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以后生活的一种享受的方式。 很多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在生活中可以品味到的。善于观察生活,也许偶然间你就会和诗人有相同的感受,穿越千年的感同身受。 4.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现代诗迅速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其间的进步意义。 文言文确实从此寿终正寝,偶有遗老遗少舞弄几篇,已经不成气候,其不可复兴,自不待言。但旧体诗词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好之者、乐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诗词的问题。 白话文的浅显既是优势,也藏着致命的危机。为什么现代诗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诗歌中的意象却经常比古诗中最晦涩的意象更为难懂?为什么现代诗歌作者经常沉溺于一些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本人谁也看不懂(也许连作者也不懂)?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生活和体验的“断片化”、“意识流化”、“私人化”,除了这些暂不讨论的原因,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白话文的浅显单调导致的贫乏,摆脱文字的僵死。 古诗词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但是现代诗——尽管参与的作者的广度和数量早已超过唐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虽然古代中国也有白话的民歌,然而真正意义的现代诗却是从外国舶来的。 无论是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还是十四行诗、意象派、唯美主义等等,始终没有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文与外文巨大的语言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现代诗——无论是现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 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商品、市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染上很强的功利色彩。 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能不能当饭吃?这便是实用主义者的衡量标尺。现代人几乎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为应付考试背了几篇古诗文,以这样的基础来消费古典诗词,确实力不从心,市场,确实不大。 再由于**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从此《诗刊》再也不发表旧体诗词,连混一点稿费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因此,旧体诗词是不能换取房子、汽车甚至面包的,她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至多可以成为退休人员闲暇中的玩物,作为一种文体,似乎早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事实果真如此么?想起东汉时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兴起了,许多人如醉如痴地练习草书,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最有名的是文学家赵壹写的《非草书》,认为专门学习草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几乎是百无一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钻坚仰高,忘其罢(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如此勤奋是让人震惊的。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疯狂?答案就是草书与生俱来的强大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为了享受艺术带来的快感,不惜“指爪摧折,见腮出血”,这是人的精神需求,何曾想过它能不能换面包? 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 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 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各个时代有其一代文学之盛,后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的,现代人写诗填词是不可能超过唐宋,因此,诗词只能玩玩,不能当真。 当然,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值一驳的,我们不能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绝高,大家都搁笔不要学书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红楼梦》,就号召大家不要白费力气写小说了。再说,唐后之诗是否一定不如唐?这是不好说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在忙忙碌碌的。 5.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其次是因为古代汉语对现代语文修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现在把这两个理由分别提出来谈一谈。 第一,中国有几千年文化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下来。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总要接触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别人先读了古书,然后用现代语言讲给我们听,例如我们学过的中国史就是这样。 有时候,是别人从古书中选出一篇文章或书中的某一章节的原文,加上注解,让我们阅读,例如我们所学的语文课,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将来如果我们研究历史,就非直接阅读古书不可;如果研究古典文学,也非直接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不可。 研究哲学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政治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史的政治思想,研究经济的人必须了解中国历代特别是近代的经济情况,他们也必须直接阅读某些古书。学音乐的人要知道点中国音乐史,学美术的人有必要知道点中国美术史,他们也不免要接触古书。 就拿自然科学来说,也不是跟古书完全不发生关系的。学天文、数学的,不嫩不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就;学医学、弄孤儿的,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医学上、农学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学工科的,也不能不知道中国古代不少功成是走在世界建筑学的前面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靠别人读了讲过我们听,活用现代白话文写给我们看,但是到底不如自己阅读原文那样亲切有味,而且不至于以讹传讹。 在中学时代,还不能要求随便拿一本古书都能看懂,但是,如果多读些文言文,就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但是,如果我们连书都没有读懂,也就谈不上辨别精华和糟粕了。 因此,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第二,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和典故。 因此,我们的古代汉语修养较高,对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也就较高。像“力争上游”的“上游”(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务虚”的“务”(从事于),本来都是文言词,现在吸收到现代汉语来了。 **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词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不但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摘自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常识》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