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周南 周南是什么意思和UCANGLE_:你好。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韵文的源头,我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被誉为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它内容丰富: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祭祀等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奴隶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它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500多年的我国奴隶社会生活)。《诗经》共305篇,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尊为经典,此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诗经》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通称【六义】。 《风》:乃民间歌谣。共160篇,总称十五国风。相传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正是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又歌颂先祖创业、祭祀鬼神、贵族宴饮、交往,更有劳动、打猎、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的动人篇章。 《周南》、《召南》: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 (shì)分陕而知。姬旦常驻东都洛邑;姬奭常驻西都镐京。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边的长江、汉水流域;召南是当时召公统治的南边的长江、汉水、汝水流域。 二南包括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即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确切说是《周南风》,《召南》,就应是《召南风》。 2.【《诗经·周南·关雎》与《诗经·秦风·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经·国风·周南·樛木》原文及赏析【原文】 樛木 南有樛木⑴,葛藟累之⑵。 乐只君子⑶,福履绥之⑷。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⑸。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⑹。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⑺。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⑻。 【注释】 ⑴樛(jīu 纠):下曲而高的树。 ⑵葛藟: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或以为葛藟即藟,野葡萄之类。累(léi 雷):攀缘,缠绕。 ⑶只:语助。 ⑷福履:福禄也。 绥:安也。 ⑸荒:掩;盖;覆。 ⑹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⑺萦(yínɡ 营):缠绕。 ⑻成:就也;到来。 【译文】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作品鉴赏 】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 “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 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 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非常形象。 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 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 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则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 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覆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 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读者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无比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就不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 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详见百科: /ShowLemma.e?sp=l9092083&ch=w.search.baike.unelite。 4.《诗经.周南》鉴赏《芣苢》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赏析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 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 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问题倒是: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处?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 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我们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 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 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又据朝鲜族的朋友告诉笔者,在他们那里,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 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5.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描写的是作者与故人相隔而不得相见。可是当看到深秋早晨的芦苇上的露水凝结如霜,面对流淌的将河,幻想到故人好象就在那水中小岛的地方,便想去追寻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咏叹,以达到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孔子曾对其做过删节和修改。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0多首诗歌,因而又称《诗300》。内容上以各国民歌(《风》)为主,也有描绘天子和统治阶层状况的雅歌和颂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景况。本首《蒹葭》就反映了2500年前的一段感情。 注释<1>;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对自己爱的女子的尊称。一方:另一边。 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2>;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3>;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涘(si)水边。右:迂回曲折。 沚(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