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苏轼、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句及分析【爱国情怀、思乡、等感情】李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浪漫主义情怀、豪放飘逸的风格。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浪漫主义,雄奇的想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豪放飘逸的风格“ 苏轼:批判现实的主张、充满理趣的思考、广博的题材、娴熟的艺术技巧、刚柔相济的风格。例:“我劝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批判现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趣思考);“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广博题材);”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艺术技巧”;“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刚柔相济风格) 白居易:关怀现实的主张、崇尚通俗的诗风、浅近明快的语言。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关怀现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通俗。注:这不是白居易的诗,是后人对他通俗风格的评价);”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浅近明快的语言)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主张、安贫乐道的思想、隐士形象的塑造、恬然自适的心态、朴素深厚的语言。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安贫乐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士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然自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朴素深厚的语言) 2.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性本爱丘山是他的隐士情怀。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世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和〈〈五柳先生传〉〉等四篇作品。所选的这几篇作品中,都体现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纵观陶渊明的家世及其坎坷的一生,直至最后辞彭泽县令,过隐居生活,无不体现了他“淡薄名利,厌弃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刚正不阿;躬耕自资,热爱田园”的高贵精神品质。 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译文: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正是他这种精神品质的基础,是陶渊明隐士情怀的统帅。陶渊明具有“性本爱丘山”的隐士情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窥见到这一点。 扩展资料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陶渊明 3.谈谈你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这个是苏轼的评论。其实,苏轼的评论也体现了苏轼自身率真一面。 梁启超的评论,是说陶渊明为人高尚清明,在人格平行方面下足功夫,做高尚的人(陶渊明的高尚是众所周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陶渊明高尚情操的一个体现)。而陶渊明的文字,自然简朴,真实清新,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名句很多)。 辛弃疾的评论,说的是陶渊明的诗作清新真实,与自然浑然一体,清明悠闲,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人能与之媲美。例如,陶渊明的诗作饮酒词,田园诗,自然清新,情感真实质朴。 4.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1、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2、第二,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在诗里,将一切如实说来,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素自然。 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3、第三,是平淡与豪放。这是指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由于诗歌的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他的田园诗显现出来的是闲散冲淡,而一些咏史等诗却是豪放有力。 扩展资料 田园诗派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 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田园诗派 5.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的内容是什么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性本爱丘山) [作者] 张旭东 [摘要]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不平家世及坎坷人生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下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现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日就辞官归隐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定地辞官隐居了。 二、性本爱丘山是他的隐士情怀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世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和〈〈五柳先生传〉〉等四篇作品。 所选的这几篇作品中,都体现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纵观陶渊明的家世及其坎坷的一生,直至最后辞彭泽县令,过隐居生活,无不体现了他“淡薄名利,厌弃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刚正不阿;躬耕自资,热爱田园”的高贵精神品质。 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正是他这种精神品质的基础,是陶渊明隐士情怀的统帅。陶渊明具有“性本爱丘山”的隐士情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窥见到这一点。 三、《归园田居》是心灵的解脱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并称,田园诗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写邻居与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率真的交往令人羡慕。如《归园田居其一》从这首诗中,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材、近烟、**、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尽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丘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三十年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误落”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后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表达出作者的归隐之心,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世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等文字,表现了对自己隐居时环境的满足,后檐榆柳成荫,堂屋前种满了桃树、李树,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开了,大有“落英缤纷”之感,远处深深的巷子里传来了狗叫的声音,鸡跳到了桑树上,不停的鸣叫,堂前屋后,里里外外,没有一点灰尘,非常干净清爽,家中座无虚席,有邻居与隐士、文人墨客在这里与我闲聊。景美、人美、事美、心情美,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描绘,都体现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