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黄鸟诗经赏析

1.诗经中《黄鸟》的寓意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交交:鸟的叫声。 穆公:秦穆公,名任好。

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 年),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人名。

子车为姓,奄息为名。 惴惴:恐惧的样子。

针虎:人名。 【赏析】: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

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

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2.诗经黄鸟表达什么

《黄鸟》赏析

《黄鸟》这是一首描写用活人陪葬秦穆公的叙事诗。属于“诗经、风、秦风”的第六篇。全诗共三章,构成三幅用活人陪葬秦穆公的连环画面。

请看第一幅奄息陪葬秦穆公的画面:“交交(1)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2)。维此奄息,百夫之特(3)。临其穴,惴惴(4)其栗。彼苍者天,歼(5)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喳喳的黄鸟不住鸣,落在酸枣树丛中。穆公死后谁陪葬?子车奄息被选中。唯有奄息这个人,百夫莫挡很英勇。临近穴墓来陪葬,浑身筛糠多惊恐。那个高高的大青天,杀我好人为哪宗?如果能把他赎回,甘愿百人来补充!

请看第二幅仲行陪葬秦穆公的画面:“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6)。维此仲行,百夫之防(7)。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喳喳的黄鸟多哀伤,落在那片桑树上。穆公死后谁陪葬?子车的儿子叫仲行。唯有仲行这个人,英勇善战百夫挡。临近墓穴来陪葬,浑身颤栗直筛糠。那个高高的大青天,杀我良人太荒唐!如果能把他赎回,宁愿百人来顶上!

请看第三幅针虎陪葬秦穆公的画面:“交交黄鸟,止于楚(8)。谁从穆公?子车针虎(9)。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喳喳的黄鸟多凄苦,落在那片荆丛处。穆公死后谁陪葬?子车的第三个儿子叫针虎。唯有针虎这个人,英勇善战抵百夫。临近墓穴来陪葬,浑身颤栗被吓住。那个高高的大青天,杀我良人为哪出?如果能把他赎回,哪怕百人也愿出!

《黄鸟》这是一首描写用活人陪葬秦穆公的叙事诗。这首是采用黄鸟作起兴,让人们想到生活在秦穆公时代的人,连黄鸟也不如。黄鸟尚能落在酸枣丛,桑树丛,荆棘丛,还有生存的权利,而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从诗中我们看到的子车的三个儿子,在秦穆公生前,都英勇善战,百夫莫挡,为秦穆公效命,秦穆公死后,还要这三位勇士陪葬,为其在阴间继续效劳,保护秦穆公。这是一种多么荒唐的做法,又是多么愚昧行为。可见,当时的那些达官贵人,生前为了自己享乐,不惜穷奢极欲,死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更不惜糟蹋人的生命。秦穆公用活人殉葬,只能让后人看到他的险恶,歹毒,自私,愚昧,没有人性,还能看到什么?这就是秦穆公时代,读了这首诗,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3.关于诗经秦风篇的黄鸟的相关资料译文还有赏析,要详细的,注意是

你直接百度:黄鸟 诗经,弹出来的第一栏古诗文网中资料很详细,注释、翻译、赏析都有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汉书·匡衡传》载匡衡上疏云:“臣窃考《国风》之诗,。

。秦穆贵信,而士从多死。”

隐约可见三良之死或出于信诺。但作为下臣对君王的信诺,多少都有被胁迫的成分吧?郑玄《诗》笺云:“三良自杀以从死。”

然而,自杀或被杀,区别的意义已然不大。因为,死去的原因,都仅仅只是因为另外一个老混蛋的死去。

陶渊明有《咏三良一首》,深沉悲惋,尤其结尾句令人唏嘘:“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逝去的良人再也不可能复活,令人悲叹哀伤。

自子车三子杀身殉葬,不复再见子车氏之后人,《百家姓》亦无此曾经显赫一时的豪族复姓收录。后世猜测,子车氏经此悲剧后,便大都易姓而名;最常见的,就是去掉子车的“子”,单留下一个“车”,并易其读音,以为其姓。

至于三人的详细资料,无能为力,只知是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祝你好运,能找到完整的资料~。

4.如何理解评析《诗经·秦风·黄鸟》

秦国地处偏僻,民风尚未开化,在春秋时期还保留着殉葬的习俗。

秦穆公虽然是一代明君,死后也没能免俗。他死之时杀死了177个人作为陪葬,这其中有秦国的三位勇士。

在当时,中原的诸侯国已经将殉葬视为一种野蛮的行为加以禁止。秦国虽然有此风俗,但是秦人从感情上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三位勇士成为殉葬品的事实,如果有可能,他们情愿用一百个普通的人代替其中一位勇士去送死。

秦人重义轻生的性格,由此显现了出来。 诗分为三节,每一节以“交交”而叫的黄鸟开头,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

三位勇士,在战场上从不畏惧生死,然而面对秦穆公的墓穴,面对即将被杀的命运,他们被吓得胆战心惊。民风尚武好战的秦人,对于勇士有着特殊的好感,如今看到勇士因为殉葬而被杀,没有人不觉得难过的,情绪激动的他们情愿让自己代替勇士而死,诗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5.求《诗经*黄鸟》翻译

译文:黄雀叽叽,酸枣树上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说起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说起这位仲行,一个抵得五十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息在牡荆树。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说起这位针虎,一人当百不含糊。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好人一个留。如果准我们买他的命,拿我们一百个换他一个。(余冠英:诗经选译,页116—118)

6.诗经 秦风 黄鸟 小故事

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鉴赏: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伟人,多少人赞美他!多少人崇拜他!但等他死了,这篇《黄鸟》诗并不哀悼他,却只哀悼子车三兄弟,而是出乎绝对的真情。为什么呢?只因为当时有用活人殉葬的坏风俗,穆公没能革除,而为他殉葬的人达到一百七十七人之多,连当时杰出的人物子车氏三兄弟也被迫殉葬了。秦人就写下了这篇哀悼“三良”的诗。

7.【诗经】中的“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集是啥意思

意思: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

出处:《葛覃》先秦·佚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翻译: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扩展资料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毛序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说:“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认为“此亦采自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

赏析: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

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8.《诗经

此诗作意,序称:“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详之曰:“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所以,这首诗是庄卫公妻子庄姜送庄卫公之妾戴妫时所作,出自《诗经秋风》。辛弃疾的《贺新郎》中就有“看燕燕,送归妾”之语。

《燕燕》实中有虚的深婉曲折、情思无限了。

释义: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②毛传:“之子,去者也。归,归宗也。远送过礼。于,於也。郊外曰野。”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於’犹‘之’也。”③飞而下曰颉,飞而上曰颃。颉颃,即顾盼翱翔。④将,朱熹曰“送也”。伫立,毛传曰“久立也”。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点评:

诗以燕燕起兴,其意只在燕燕如此,人何不然。而燕燕原是常见之鸟,其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之象,乃人人眼中心中可见可感,则它可以是天然凑泊的眼前景致,又何尝不可以是写情寄意所谓“拟容取心”的意中之象。

9.《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