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唐诗夜雪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是从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首先,诗人通过一个“冷”字,从感觉角度(触觉)不仅点出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只有雪大才能令空气也变得寒冷。这里不仅空气寒冷,而是已感衾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其次,“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用的是一种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夜间大雪。(意对即可)

(2)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夜雪①白居易已讶衾②

11.诗人描写 “夜雪”,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侧面表现。

首句从触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之大。 (写出触觉、视觉、听觉既可得分。)

12.赞成。诗歌既是写雪,更是写人。

既写下雪温度之低,同时也是被贬江州内心的冷寂;“见窗户明”、“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冷清。 (“衾枕冷”以及“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的点出各得1分,“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冷清”得2分。)

【解析】11.试题分析: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主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这首小诗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小题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衾枕冷”,暗示雪之寒。

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窗户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

“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小题1:试题分析: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作者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点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谋篇布局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夜雪白居易

【答案】24.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

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5分)【解析】24.试题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试题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