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帮我翻译一下诗经里的一篇《比目》比目: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婉翼清兮,倩若春簇。 有凤求凰,上下其音。濯我羽兮,得栖良木。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思君子兮,难调机杼。 有花并蒂,枝结连理。适我愿兮,岁岁亲睦。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情脉脉兮,说于朝暮。 有琴邀瑟,充耳秀盈。贻我心兮,得携鸳鹭。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颠倒思兮,难得倾诉。 兰桂齐芳,龟龄鹤寿。抒我意兮,长伴君处。 目前应无出处和作者,诗经里也没有此篇。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这种认识有误) 这首诗表达了热恋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深思恋。 比目相顾,悠悠缠绵。翼婉而清,美若春竹。有凤求凰,音色悠扬。洗我羽毛,能居好树。 比目相顾,悠悠缠绵。思念你啊,难调机杼。有花并蒂而开,其枝结为连理。这是我的愿望啊,和你年年相亲和睦。 比目相顾,悠悠缠绵。情深脉脉,日夜心悦。有琴声相邀瑟音,满耳乐声秀雅充盈。是天赐的礼物啊,能够与你像鸳鸯鹭鸶一样相守。 比目相顾,悠悠缠绵。思念颠倒反复啊,却难以得到倾诉。兰花和桂花一同芬芳,灵龟与仙鹤同样长寿。这就是我真切的心意啊,长久地陪伴在你身边。 良木、亲睦、鸳鹭、君处,四句都是表达作者想要和心上人在一起的热烈心愿。而良木、鸳鹭都有代指君的意思,君为良木,我为栖木之鸟,君为鸳鹭,我亦为鸳鹭。 2.怎样赏析诗句“即此羡闲逸“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是出自唐·王维《渭川田家》。 吟式微:《诗经·邶风·式微》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这里只取“胡不归”之意,表示欲归隐田园的思想。这两句大意是:看到田家安闲晚归的情景非常羡慕,惆怅地产生了归隐田园的愿望。 《渭川田家》原诗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雌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诗作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宁静安适的农村生活,诚挚淳朴的乡土人情,恰和喧嚣倾乳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速了诗人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思想。~两句正表露了诗人这样的心迹。 3.丝雨玲桥倚梦斜,平添岁月落云街读这首诗的上半阙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一个词:岁月静好.但是"丝雨"和"平添岁月",又隐含着一些相思的忧伤,似乎预示着在落云烟雨背后有一段难以诉说的故事 下半阙将上半阙的情绪氤氲开来:忽然传来的小曲,勾起了听者的思绪,不禁羡慕起白发苍苍的老人来,羡慕什么呢?也许是羡慕他们能执手一世,相扶偕老吧. 诗的语言风格清丽婉约,应该是女儿家的手笔吧,如果作者是在学诗的阶段,不妨多阅读诗经的国风,或者三国两晋的诗歌,这些诗歌言辞朴素,不像唐诗那样格律严谨,浓墨重彩,但往往气韵流畅,生动活泼. 多阅读一些风格的诗篇可以避免走到一味求美求工的死胡同,打开诗歌创作的思路. 4.诗经中的美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栉省J?嗽馐芡持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5."彦歆"出自诗经哪句1、嗅闻。古指祭祀时鬼神享受祭品的香气。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大雅》 又如:歆享(歆止,歆飨。神灵享受供物);歆嗅(歆飨);歆尝(神灵享用祭品)。 2、无然歆羡。——《诗·大雅·皇矣》。朱熹集传:“歆,欲之动也。”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诗·大雅·生民》 又如:歆动(触动;惊动) 3、贪图;羡慕,若易中下,楚必歆之。——《国语·楚语上》 又如:歆美(钦羡赞美);歆淫(纵乐);歆叹(钦羡赞叹)。 6.诗经大雅·皇矣全文及译文 皇矣上帝1, 临下有赫2。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3。 维此二国4, 其政不获5。 维彼四国6, 爰究爰度7。 上帝耆之8, 憎其式廓9。 乃眷西顾10, 此维与宅11。 作之屏之12, 其菑其翳13。 修之平之14, 其灌其栵15。 启之辟之16, 其柽其椐17。 攘之剔之18, 其檿其柘19。 帝迁明德20, 串夷载路21。 天立厥配22, 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 柞棫斯拔25, 松柏斯兑26。 帝作邦作对27, 自大伯王季28。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29。 则友其兄30, 则笃其庆31, 载锡之光32。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33。 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36。 王此大邦37, 克顺克比38。 比于文王39,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41。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42, 无然歆羡43, 诞先登于岸44。 密人不恭45,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46。 王赫斯怒47, 爰整其旅48, 以按徂旅49。 以笃于周祜50, 以对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 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53, 无矢我陵54。 我陵我阿55,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56, 居岐之阳57, 在渭之将58。 万邦之方59, 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60, 不长夏以革61。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62。 帝谓文王: 訽尔仇方63, 同尔弟兄64。 以尔钩援65, 与尔临冲66, 以伐崇墉67。 临冲闲闲68, 崇墉言言69。 执讯连连70, 攸馘安安71。 是类是禡72, 是致是附73,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74, 崇墉仡仡75。 是伐是肆76, 是绝是忽77。 四方以无拂78。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 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 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 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 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 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 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 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 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 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 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 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 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 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 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 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 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 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 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 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 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 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 "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 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 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 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 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ɡ):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 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ɡ):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 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 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载:则。路:借作"露",败。 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 配: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