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胡杰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浴火凤凰纪念林昭文集 一个不屈的英魂--忆林昭 刘发清 我的理解我的怀念乐黛云 探林昭之墓(节选) 蔚明 历史还在忍辱含垢肖雪慧 关於林昭的补充资料 牧夫 林昭的光芒>方方 林昭的思想高度 摩罗 面对血写的文字 钱理群 历史不能忘记 金雁 说真话的代价 傅国涌 林昭和甘肃《星火》杂志 丁抒 林昭冤案记 闻昭 高贵的林昭 拒绝遗忘:纪念林昭——胡杰《寻找林昭》观后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吴 敏 林昭,1957年关押入狱的“右派”,千百次地用发卡、竹签刺破自己的血管,书写对政局、国家、个人问题的思考,20余万字;头蒙血写的“冤”字 ,一身缟素,背上血字“天日何在”,两襟“冤枉”“死不甘心”,正扣反锁的两三副镣铐,36岁便已是花发成半;——单单是这一些,已经让我触目惊心,不敢过久地驻足。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句子即刻跳到我的眼前:“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或许,面对着林昭,更宜于用诗、抒情散文、杂文之类的文体和简短的语句,来隐含自己无以言传、难以明说的愤慨、悲哀和敬仰之情。 但是,忍住眼里欲出的泪,压住心头郁闷的气,我仍想静下来,仔细地看一看林昭,想一想林昭。 林昭,北京大学1954级中文系的学生,1957年大鸣大放风潮后旋即被打成右派。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周围人心的倏忽变化以及自己命运的跌宕颠簸,使林昭很快进入了个人思想情感的巨大转折期。 她从建国初期对于国家、政权、领袖的虔诚不二、狂热崇拜,转而理性地思考其间隐藏的种种问题。她以自己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基督教观念为思想资源,切合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对当时中国的极左政治进行了理性思考。 她思考问题的核心,是“人”——人性、人心、人权、自由、平等、正义、和平、良心、悲悯、仁慈、暴政、极权、个人崇拜、监狱酷刑,等等。 在当时只允许有一种思想作为唯一正确的观念、而这种被奉为“正确”的观念在她看来正在制造生活的种种悲剧时,林昭异乎于流行的、声势浩大的时潮,真切地感到了“组织性和良心的矛盾”。 她选择了秉承“良心”说话的生命之路,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时潮分道扬镳,对时局弊端进行不留情面的抨击。 在1957年3月出版的《红楼》“编后记”中,她说:“我们希望能在《红楼》上听到更加嘹亮的歌声,希望我们年轻的歌手,不仅歌唱爱情、歌唱祖国、歌唱我们时代的全部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也希望我们的歌声像炽烈的火焰,烧毁一切旧社会的遗毒,以及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张元勋《林昭之死(1)》, 谓有天理,谓有国法,谓有人情,谓有公道耶?!”她这样言说“自由”:自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还有人被奴役,生活中就不可能有真实而完整的自由……自由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够以暴力去建立,甚至不能以权力去建立。 ……即使在中国这么一片深厚的中世纪的遗址之上,政治斗争是不是也有可能以较为文明的形式去进行而不必定要诉诸流血呢?”因此,她反对暴政、奴役(被奴役者和奴役他人者)、奴隶性。 ( 林昭不仅是一个自觉的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自觉的思想实践者。她将自己的价值信念、对于时局的观察思考和个人在时局环境中的命运位置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像当时绝大多数人那样,想着如何赶快“过关”、明哲保身、敷衍了事,她有着极为自觉的“命运承担”意识。她要“拯救”——自救与救人;她不畏牺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她将个人的生命直接贴合于自己作为一个知识者的思考,没有回旋,没有杂质。不能得到笔,不能得到纸,那就用“血”来完成思想者的命运,用生命中仍然流淌着的淋漓热血,直到热血不再。 我想象着林昭千百次刺破血管以记录自己思考结果时的伤痛绝望与酣畅欢欣:思想需要生命为代价的伤痛绝望,因生命可以付诸于思想的正义在胸、理直气壮、自信坚定。也正是这种自信坚定的力量,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着监狱非人的肉体精神折磨。 林昭曾经写过一首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之日》。 普罗米修斯因为给人类取得天火而受到宙斯的严惩,被锁在悬岩绝壁上,直挺挺地吊着,无法入睡,无法弯曲疲惫的双膝。 宙斯再三威逼他,要他说明不吉祥的预言,但他始终没有开口,于是又遭受恶鹰每天啄食肝脏的痛苦折磨。但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却坚不可摧。 他说:“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制服的威力,就必须承受命中注定的痛苦。 ”可以说,林昭也正是这样一个普罗米修斯,这样一个殉道者。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超凡决绝的勇气意志与承受肉体苦难的力量,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弱柳扶风的黛玉式的“林姑娘”身上。林昭是一个女性的普罗米修斯,一个女性殉道者。 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王实味事件、抢救运动、建国以后铺向全国的整风运动和“丁(玲)陈(企霞)**集团”、胡风冤案以及由此牵连的5千余人、1957年55万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这重重政治风浪中,我们看到了种种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情形。 既往史书向人们呈现的,主要是男性知识者对政治运动的思考参与和在政。 2.《判决后的申明》,林昭血书,求全文林昭血书《判决后的声明》一九六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林昭有期徒刑二十年。 接判决书,林昭刺破自己的手指,血书《判决后的声明》。当她有了信纸后,她将“血书”二字抄写纸上。 判决后的声明昨天你们——那所谓的伪法院假借而盗用着法律名义非法判我徒刑二十年!这是一个极其肮脏、极其可耻的判决!但它确实也够使我引为叛逆者无上光荣!自来善恶不并峙,即如汉贼不两立!你们这一非法的可耻判决,从另一方面看恰正是林昭个人战斗生涯的上好见证!它证明著作为一名自由战士之林昭的吾志清操大节正气!更证明你们的欺骗、引诱、迷惑、试探、逼迫、折磨、侮辱、凌虐、摧残、残害等种种一切鬼蜮伎俩,终于不得不在反抗者坚毅不屈贞烈无二的意志之前宣告彻底失败而完全破产!这是一个可耻的判决,但我骄傲地听取了它!这是敌人对于我这个人战斗行为的一种估价,我为之由衷地感到战斗者的自豪!我还作得太少,更作得非常不够。是的,我应该努力作得更多,以符合你们的估价!除此以外,这所谓的判决于我可谓毫无意义!我藐视它!看着吧!历史法庭的正式判决很快即将昭告于天下后世!你们这些极权统治者和诈伪的奸宄——歹徒、恶类、窃国大盗和殃民贼子将不仅是真正的被告更是公诉的罪人!公义必胜!自由万岁!林 昭一九六五年六月一日。 3.林昭是谁林昭,原名彭令昭。 在**执政期间,林昭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被长期关押,最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枪决。 个人简介 (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林昭是其 林昭 笔名。 苏州人。林昭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公开支持北京大学学生张元勋的大字报“是时候了”而被划为右派,后因“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反革命罪”在1960年起被长期关押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在狱中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书写了二十万字的血书与日记,控诉了中国当局的对她残酷政治迫害和压迫,表达自己追求人权,自由和平等的信念和追求。 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当局在上海秘密枪决,当局从未正式公布过判处林昭死刑的罪名。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之前判决,以精神病为由平反为无罪,并认定该案为冤杀无辜。 1980年上海高院再次做出复审,认定以精神病撤销判决不妥,撤销1980年裁定,但仍与之前判决一并撤销,宣布林昭无罪。 家世 林昭出生于苏州。 父亲彭国彦曾做过吴县县长,母亲许宪民很早就参与进步革命,大舅舅许金元曾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长,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处决。林昭毕业后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 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期间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写了许多报导。 革命 受家庭的影响,年幼的林昭对**闹革命抱有很大的热情,在景海中学 林昭 高中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革命摇篮”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决心“与家庭生不来往,死不吊孝”,投身到革命中去,甚至曾经无中生有地揭发过自己的母亲,多年后,林昭对此感到很不安:“他们要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 毕业后林昭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期间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写了许多报导。 北大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由于林昭勤学多思,受到游国恩教授的赞赏,建议林昭调入文学专业,未果。 林昭与另一位才女张玲任校刊编辑,负责副刊《未名 湖》。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 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该刊物主编是乐黛云。 《红楼》第2期的责任编辑是林昭和张元勋。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等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这是为了 林昭 响应中央的鸣放号召,随后几天,北大的大字报越来越多,学生互相辩论,有人认为大字报中的**言论是反革命煽动。 5月22日,林昭在辩论中,公开反对那些上纲上线的批评,并说:“我料到一旦说话也就会遭到像今晚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着??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开除张元勋与李任出《红楼》编委会,原因是他们参加了右派刊物。 ?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将提意见的言论说成是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 1957年秋,张元勋、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被认定她在对抗、“态度恶劣”,于是她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 林昭不服,跑到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后因新闻专业副系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监督改造”。 1957年12月25日,张元勋被秘密逮捕,判刑八年。 北大当时约有八千学子,约有1500名师生被打成右派,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开除公职与学籍,发配到边疆荒野,20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1958年6月起,林昭在人大新闻系资料室监督劳动,期间与同在资料室“劳动考察”的人大学生“右派分子”甘粹产生爱情,他们提出结婚申请,但上级批评他们谈情说爱是抗拒改造,不准他们结婚。 1959年9月,甘粹被发配到新疆进行劳动改造。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 1960年春,人大校长吴玉章先生批示准假,林昭由母亲接回上海。 上海 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的研究 林昭 生顾雁、徐诚,当时兰大的张春元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 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期间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都没有回音。 林昭在狱中,没有笔和纸,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有二十万字之多)。另外,由于林昭拒绝违心地服从。 4.【自命题作文,关于(小故事大道理),急用,谢了自命题作文,关于“线娘手中,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孩子善良的母亲,也赞扬了伟大的母亲.作为一个孩子,我的母亲是我的主宰:妈妈喂大米,衣服,妈妈教我怎么穿我妈妈教我写的.妈妈是万能的,是伟大的名字.我长大了,一天一天,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的温暖的笑容是相反的面孔不再多见,常严重.每天只能用我的台灯和许多练习.“难道妈妈不爱我了?”我有这个想法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写,背诵诗歌,冬天给了我的衣服,打扫你的房间在夏天对我来说.我八岁那年的一天下午两点到了晚上,瓢泼大雨外,雷电.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妈妈看了我一眼,然后看着窗外,小心翼翼地把我的雨衣,我决定拿起来往医院跑.我躺回了妈妈,妈妈很清楚地听到急促的呼吸声.我的心脏很快就被打破了,我说:“妈妈,我下去喽!”母亲坚决地回答:“那怎么那么您发高烧,怎么能走在雨中的雨衣披严,林昭一个不?“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下雨路滑,一歪的母亲,差点摔倒,该公司后,她问我急切:“没事吧?”我说:“没事!”妈妈长长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那就好,那就好”在这个这样,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把我送回了医院.因为我的身体很虚弱,所以我的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烧我最爱吃的菜,给我增加营养.色,香,红烧狮子头,清脆的口感嫩糖醋排骨,香辣诱人的辣子鸡,妈妈会做香糯可口的八宝粥,稀饭.许多学生吃妈妈的厨艺,他们是我羡慕有一个很好的妈妈会做饭,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妈妈很勤劳:一下班,她没有休息,就开始做饭,吃完饭,他们忙里忙外场做家务.我做家务,她的妈妈,我的妈妈总是问我:“你的功课做了吗?”只有我的功课做的,只是让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就是爱“唠叨”.例如:当今年的全国音乐等级招生,我申请了古筝业余六人.因为高层次的,所以应该练两个小时一天古筝.有一天,我不应该享受其中的乐趣.经过我的母亲知道很生气,就开始“唠叨”了:“你为什么不玩这个测试是六,不再是第二个,多功能播放时间出去玩一次弹钢琴是不是更?好吗?.“听了妈妈的话,我没有更长的乐趣.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做出了古筝六级证书,妈妈的笑容别提有多灿烂.妈妈“唠叨”事情是数不胜数,有时使我开心,有时会造成我的笔迹是不正确的,有时我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从我的心脏.我弄的感谢她母亲的“唠叨”,因为这种“唠叨”,只有我的今天.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母亲,像春天的阳光,以草的好意,我不能永远无法报答它比山高,母爱海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