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经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②罗幕轻寒,③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赏析点拨: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即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

2.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3.浪淘沙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浪淘沙

(中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作品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它挟带着泥沙,一路波涛滚滚,奔流不息,仿佛来自遥远神秘的天之涯。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飞到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浪淘沙作品欣赏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直上”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不屈服。这首绝句赞颂了黄河的气势宏大,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浪淘沙(二)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1、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

2.淘、漉:过滤.

两句诗的前两句是:“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全诗的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表示淘金要“千淘万漉”非常辛苦,终于的到金子了,写的是淘金女的艰辛,和帝王将相不管人民的死活.

现长常被用来表示不畏艰难.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4.以"经"开头的歌词或者诗句

1、经历久远期无佗唐韩愈 《石鼓歌》2、经行几处江山改宋辛弃疾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3、经旬不出舍唐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4、经冬复历春唐宋之问 《渡汉江》5、经年岁宋欧阳修 《渔家傲·七月芙蓉生翠水》6、经丘寻壑想招携宋刘一止 《浣溪沙》7、经行处、无穷绿水青山宋向子諲 《满庭芳·月窟蟠根》8、经时离缺宋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去年端午》9、经珠不动两眉颦宋向子諲 《南歌子·缥缈云间质》10、经行处处是相思宋向子諲 《浣溪沙》11、经游客宋吕渭老 《渔家傲·闻道庐山横广泽》12、经游都在梦魂间宋吕渭老 《水调歌头·诗人翻水尽》13、经旬日色云遮宋曹勋 《清平乐·一春老病》14、经春边垒宋陆游 《苏武慢·澹霭空濛》15、经岁洛阳城宋陆游 《菩萨蛮·江天淡碧云如扫》16、经旧馆宋张孝祥 《满江红·秋满蘅皋》17、经十载宋张孝祥 《鹧鸪天·忆昔追游翰墨场》18、经德问何如宋辛弃疾 《水调歌头·唤起子陆子》19、经行几处江山改宋辛弃疾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20、经行处宋刘过 《沁园春·缓辔徐驱》21、经行三日宋李曾伯 《水龙吟·西风涤尽炎歊》22、经行地宋陈人杰 《沁园春·世路如秋》23、经行处、等是蘧庐宋无名氏 《满庭芳·西掖南宫》24、经圀志宋范成大 《鹧鸪天·仗下仪客笔下文》25、经春闭户元刘敏中 《清平乐 次前韵 西野郭安道所寄清平乐,言予》26、经通谷魏晋曹植 《洛神赋》27、经春无秭归宋陆游 《晨起》28、经未尽亡君更考宋陆游 《即事》29、经旬不过邻宋陆游 《遣兴》30、经行山市求灵药宋陆游 《自咏》31、经行更有欣然处宋陆游 《自咏》32、经秋何事亦孱颜近代王国维 《浣溪沙》33、经在微尘破处看宋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34、经行及坐卧宋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35、经归藏宋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36、经史须勤学宋宋太宗 《缘识》37、经教有明文宋宋太宗 《缘识》38、经雨斗添寒宋宋太宗 《缘识》39、经文秘在无生理宋宋太宗 《缘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