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之韵

1.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

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2.【在宋词中“韵”“部”各指什么(虚心求教,最近胡乱的看书看到关

韵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详见有《诗品》、《词品》、《曲品》等.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约1100~1154)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记得采纳啊。

3.宋词里面的句和韵是什么意思

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韵是韵诗的简称。其规则由林方亮于2009年提出,2015年定稿。韵的主要特点是"句内格律、句子押韵、诗句对称、诗长不限"。具体规则见林方亮《韵及其规范》。

韵的规范

(一)名词含义

在阐述韵的规范以前,先约定一下规范中名词的含义。

1,字音

字音:指一个汉字的读音。韵创作中注重字音所含的字韵和字调。字音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准。

字韵: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韵母。

字调: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声调。四声调加上轻声,共5声,对应5个字调。字读第几声,字调为几;读轻声,字调为0。所以,字调分为1、2、3、4、0。如"林",拼音为"lin"第2声,那么"林"字字调为2。

字调具有高低相对性。如字调3,较1、2为高;较4为低。因此,字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字调调向:指一个汉字字调的方向。字调1、2向上;字调3具有双向性,可向上或向下;字调4、0向下。

2,句步

句步:指诗句中不超过3个字的基本语节。分为一字步、二字步、三字步。如句子"莫负婵娟再登高。"(林方亮《相约登赤城》),句步为:莫负/婵娟/再/登高,分别为二字步、二字步、一字步、二字步。

句步的含义与通常语法中语节的含义有所区别。超过3个字的单纯词,语法上,不许破词,算1个语节;韵中,为反映阅读的真实性,控制句长,实现建筑美,允许破词,将其继续划分为3字以内的句步。如"爱新觉罗",是4字,超过3字,语法上是1个语节,但句步划分为2个:爱新/觉罗。

辅步:辅助句步的简称,指与对称(见下)共同表达语义并与其组成语法意义上的句子的句步。如"也知道/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林方亮《荷露》)中,"也知道"是辅步,"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是对称的二个诗句。

步音: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音。

步韵: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韵。

步调: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调。根据字调,步调对应为1、2、3、4、0,共5调。与字调一样,步调也有高低相对性,步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4.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一、韵部概念: 写诗须押韵,古汉语第二册《诗经》中对韵进行了分类归纳,《古汉语》对韵有一个通论,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对古韵部的简单知识作了介绍。

诗词以中古韵部为主,但联系上古韵部,《诗经》用韵用的是上古韵。通过读《诗经》可以了解到韵从古到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叫做历史音变。

在今天保存古代语音面貌较多的是广东话、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赣方言以及吴方言,但是到了北方方言已经看不到太多的古代语音面貌了。历史音变是语音随着历史的变化,并且是非常有规律的。

一般认为音韵学是比较难学的,在以前还号称是绝学,而实际上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是最强的、最严整的。二、历史音变划分: 一般把历史音变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在时间上是这样划分的: 1、上古:先秦--晋(先秦、两汉、魏、晋)。

将上古的时间划分到晋,是因为到了晋,中国出现了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使得之后的北方语音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把上古的最后分水岭划到晋。

2、中古:南北朝--宋。中古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唐、宋,跟上古相比,有比较大的出入。

3、近代:元、明、清。宋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是元(即蒙古)的入主,这次发生变化后,那时的作品现在已经基本都能读懂。

4、现代:二十一世纪以来。三、诗词韵部的区别: 诗词的韵部也有区别,例如:上古《诗经》的韵,中古唐诗宋词的韵以及近代元曲的韵差别都很大,元曲即元大都音系和今天已经差不多。

举例说明: 例一:《关雎》(《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很明显是押韵了,但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在现在看来根本没有押韵,但在上古却是押韵的,都押一个-k尾的入声韵。 例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唐诗):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中的衰有两个音,即:shuai,cui。

在这里好多人都自作聪明的把这个字读作cui ,而实际上应该读作shuai ,是"回"的读音改变了,"回"在古代念huai 。 例三:杜牧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读作xie ,那个时候可以押韵,但现在已经不能够去押韵了,这是古韵的变化。

以上三例第一例为上古韵,其余两个为中古韵。四、和韵有关的知识: 1、押韵 诗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押韵,而由于历史音变,曾经押韵的诗如今读来已经不押韵了,所以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以免出现一些问题。

2、韵的分类: 韵头、韵腹、韵尾。但有的韵母是头、腹、尾兼具;有的是有头、腹;有的是有腹、尾;有的只有腹。

押韵是可以不计韵头的,例如: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麻是-α 村庄儿女各当家。家是-iα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瓜是-α 从中可看到押韵是不计韵头的。 3、韵脚 押韵的字叫韵脚。

诗句的押韵落在最后一个字上,《诗经》里面的韵有的没有落在脚上,《诗经》有一种现象,有的时候句末的一个字是虚词、虚字,这时考虑韵要抛开虚字,往前数,虚字之前的那个字才是韵字,所以《诗经》中会有韵脚是倒数第二个字的情况。例如: 《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里面"之"不是押韵的,"采"、"有"在上古是押韵的,"掇"与"捋","袺"与"襭"在现在还是押韵的。

4、韵根据韵尾辅音可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无辅音韵尾的韵,音节读下来收在元音上。

阳声韵:有辅音韵尾。(-m、-n、-η)即鼻音韵尾,现在只有-n、-η两种,但在中古还有-m尾,并且今天的广东话还有-m尾,现在普通话中-m到-n中了。

入声韵: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韵,但在广东话中有,辅音韵尾为(-p、-t、-k)即塞音韵尾,所有的入声韵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读阴声韵,就是脱落了,消失了。 古汉语中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对转关系,也就是韵腹相同的时候,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会有变化,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一种调节,例如:改革(同源字),两个字语音相近、相同,意思可能相关,叫做同源,同源就可能有对转的现象,改和革,改-α革-αt意思可以对转,是阴和入的对转。

再有,不伦不类,伦-类-t,是阳和入的对转。宽-an阔-at,是阳入。

形声字,难、傩是阳声韵和阴声韵的对转;先、洗,先是阳声韵,洗是一个阴声韵;椎、准,椎是阴声韵,准是阳声韵。同时他们可以押韵。

如果是阳和入对转应该是-m/-p、-n/-t、-η/-k.这种对转主要是发音他们的发音部位相同。五、上古韵部 古代汉语第二册540页,通论十五,将《诗经》的韵律情况归类如下表:序号 阴声韵 序号 入声韵 序号 阳声韵1 之部2 职部? -k3 蒸部-η4 幽部 -u5 觉部- uk6 冬部- uη7 宵部 -o8 药部-ok11 东部-cη9 侯部-c10 屋部-ck??14 阳部-aη12 鱼部-a?13 锋部-ak17 。

5.古代诗词的韵分哪几种

古韵作诗一般以《平水韵》为准,这本书把汉字按韵母划分成106个部分,标上数字依次排列(当然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字到今天读音已经改变了)。

你说的“一东”,指的是韵母和“东字一样的”字,比如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等等。

“二箫”含的字有:萧箫挑貂刁凋雕迢条髫调(调和)蜩枭浇聊辽寥撩寮僚尧宵消霄绡销超朝潮嚣骄娇蕉焦椒饶硝烧(焚烧)遥徭摇谣瑶韶昭招镳瓢苗猫腰桥乔娆妖飘逍潇鸮骁祧鹪鹩缭獠嘹夭(夭夭)幺邀要(要求)姚樵谯憔标飚嫖漂(漂浮)剽佻龆苕岧噍哓跷侥了(明了魈嶢描钊轺桡铫鹞翘枵侨窑礁

若想知道具体的,可以查看下边这个在线《平水韵》

相关
下一篇
唐诗春风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