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教学计划

1. 唐诗宋词教学

唐诗宋词教学

1.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三种

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我们学习古诗,就是要将这种被集中、凝练化的语言。

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 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 。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

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

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3.小学语文诗词:唐诗宋词

咏鹅 悯农 静夜思 唐 骆宾王 唐 李绅 唐 李白 鹅 鹅 鹅, 锄禾日当午, 床前明月光, 曲项像天歌. 汗滴禾下土. 疑是地上霜. 白毛俘绿水, 谁知盘中餐, 举头望明月, 红掌拨清波. 粒粒皆辛苦. 低头思故乡草 春晓 古朗月行 登鹳雀楼 唐 白居易 唐 孟浩然 唐 李白 唐 王之涣 离离原上草, 春眠不觉晓, 小识不识月, 白日依山近, 一岁一枯荣. 处处闻啼鸟. 呼作白玉盘. 黄河入海流. 野火烧不尽, 夜来风雨声, 又疑瑶台镜, 欲穷千里目, 春风吹又生. 花落知多少. 飞在青云端. 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悯农(二) 蚕妇 夜宿山寺 江雪 梅花 唐 李绅 宋 张俞 唐 李白 唐 柳宗元 宋 王安石 春种一粒粟, 昨日入城市, 危楼高百尺, 千山鸟飞绝, 墙角数枝梅, 秋收万颗子. 归来泪满巾. 手可摘星辰. 万径人踪灭. 凌寒独自开. 四海无闲田, 遍身罗绮者, 不敢高声语, 孤舟蓑笠翁, 遥知不是雪, 农夫犹饿死. 不是养蚕人. 恐惊天上人. 独钓寒江雪. 唯有暗香来. 语文第四册: 小池 咏柳 村居 宋 杨万里 唐 贺知章 清 高鼎 泉眼无声惜细流, 碧玉妆成一树高, 草长莺飞二月天, 绿阴照水爱晴柔. 万条垂下绿丝绦. 拂堤杨柳醉春烟.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不知绿叶谁裁出, 儿童散学归来早,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月春风似剪刀.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语文第五册: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登飞来峰 鹿柴 江上渔者 唐 杜甫 唐 元稹 宋 王安石 唐 王维 宋 范仲淹 黄四娘家花满蹊, 秋丛绕舍似陶家, 飞来山上千寻塔, 空山不见人, 江上往来人, 千朵万朵压枝低. 遍绕蓠边日渐斜 闻说鸡鸣见日升. 但闻人语响. 但爱鲈鱼美. 留连戏蝶时时舞, 不是花中偏爱菊, 不畏浮云遮望眼, 返景入深林, 君看一叶舟, 自在娇鹰恰恰啼. 此花开尽更无花. 自缘身在最高峰. 复照青苔上. 出没风波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元日 唐 刘长卿 宋 王安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柴门闻犬吠,风雨夜归人.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四时田园杂兴 小儿垂钓 三衢道中 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宋 范成大 唐 胡令能 宋 曾几 唐 李白 唐 孟浩然 昼出耘田夜绩麻, 蓬头稚子学垂纶, 梅子黄时日日睛, 众鸟高飞尽, 移舟泊烟渚, 村庄儿女各当家. 侧坐莓苔草映身. 小溪泛尽却山行. 孤云独去闲. 日暮客愁新. 童孙未解供耕织, 路人借问遥招手, 绿阴不减来时路, 相看两不厌, 野旷天低树, 也傍桑阴学种瓜. 怕得鱼惊不应人. 添得黄鹂四五声. 只有敬亭山. 江清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送元二使安西 清 查慎行 唐 王维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绝句 早发白帝城 滁州西涧 望庐山瀑布 唐 杜甫 唐 李白 唐 韦应物 唐 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朝辞白帝彩云间, 独怜幽草涧边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看瀑布挂前川.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两岸猿声啼不尽, 春潮带雨晚来急, 飞流直下三千尺, 门泊东吴万里船. 轻舟已过万重山. 野渡无人舟自横.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杜牧 唐 王维 远上寒山石径斜, 独在异乡为异客, 白云生处有人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停车坐爱枫林晚, 遥知兄弟登高处, 霜叶红于二月花.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平乐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语文第八册: 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苏轼 唐 杜牧 宋 范成大 竹外桃花三两枝, 千里莺啼绿映红, 梅子金黄杏子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村山郭酒旗风. 麦花雪白菜花稀. 蒌蒿满地芦芽短,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日长篱落无人过, 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唯有蜻蜓蛱蝶飞.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唐 李白 唐 李白 唐 贺知章 李白乘舟将欲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 忽闻岸上踏歌声. 烟花三月下扬州. 乡音无改鬓毛催.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尽, 儿童相见不相识,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 笑问客从何处来. 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夜书所见 唐 李白 宋 苏轼 宋 叶绍翁 天门中断楚江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萧萧梧叶送寒声, 碧水东流至此回. 远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 知有儿童挑促织,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深篱落一灯明. 枫桥夜泊 别董大 暮江吟 终南忘余雪 唐 张继 唐 高适 唐 白居易 唐 祖咏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千里黄云白日曛, 一道残阳铺水中, 终南阴岭秀, 江枫渔火对愁眠. 北风吹雁雪纷纷. 半江瑟瑟半江红. 积雪浮云端. 姑苏城外寒山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可怜九月初三夜, 林表明霁色,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下谁人不识君. 露似珍珠月似弓. 城中增暮寒.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雨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

4.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

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5.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

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

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

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

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三、比较异同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

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四、古今联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

“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6.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