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歌的源头 2. 诗经是什么 诗歌的源头1.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我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诗经>,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诗经》,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楚辞》,我国文学史上常以“风骚”指代这两部诗集。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2.诗歌的源头在哪里《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实际的两大源头。 《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在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被推尊为《五经》之一,叫《诗经》。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是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礼记.五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说。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外,还注意将各方之诗录而传之,那么《诗经》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谈到《诗经》的内容,就有一个传统的“六义”之说,所谓“ 六义”即指:风、雅、颂和赋、比、兴。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所谓异体,指不同的诗歌样式;异辞指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的含义,历代的说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经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德组的运用。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是古代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当时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为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在年轻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国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罗江自沉殉国。 《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途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佳作,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还有为礼赞楚国战死将士之乐歌。都是诗人各个时期思想感情、心灵历程的真实表达。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凭借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藻,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文表现手法。 所谓“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体诗。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 这就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南辞北诗。 诗经是什么1.诗经有哪些《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都有什么,含义是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3.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诗经没有唯一的作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一个作者群.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4.什么是《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url]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 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 5.《诗经》是什么朝代的作品《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成书过程《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体例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风、雅、颂《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有哪些《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7.《诗经》中的名句有哪些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4.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5.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7.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9.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10.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1.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1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13.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1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7.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8.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1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2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2.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2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5.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8.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2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30.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3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32.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3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4.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35.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3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3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3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40.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记得采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