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歌的样子 诗歌的样子1.【现代诗歌指什么样的诗歌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3.现代诗和当代诗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 2.楚辞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代的伟 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后来许多人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 统称为“楚辞”。 二是指《楚辞》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楚国 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 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 辞赋共16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 思》,达到17篇。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 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 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 期。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在屈原的影响 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 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 都未能流传下来。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 序》中概括楚辞的特征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 ‘楚辞’。” 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原、宋玉作 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 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都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它们是与中原文化 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忌 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 前诬陷他,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此后, 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楚怀王杀秦使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 没有被采纳。 楚怀王死于秦后,楚襄王即位, 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 害,被楚襄王放逐。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主张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 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 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宣泄出来。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 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 等,都铭刻着他一生的心迹。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 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 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 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 歌。《九歌》原为祭祀时所唱之巫歌,后经屈 原加工而保留下来,《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南方祭歌那 神奇迷离的内容爱境和浪漫精神,也深深地 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 征。 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 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 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 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等共24 篇。 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 持两可的态度。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 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了 《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 他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 《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 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 述屈原事迹而作。 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此外,《九章》中的部分诗篇, 如《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等,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 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的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 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崇高地位。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 源头。 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 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 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 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描写外貌的诗词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 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 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4.诗歌的格式是什么样子的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5.描写外貌的诗句《逢病军人》唐.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苗条淑女君子好求;出自孔子的《三字经》````````````````````````去年今日次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台湾神话《人面桃花》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清平调1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2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3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阑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3er。 6.诗歌的格式是什么样的《乡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小溪 我站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 他在那头吹 我在这头听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看的人在这头 望的人在那头 《痛苦》 绝望时 痛苦是一次漫长的行程 如此长远 如此累人 孤独时 痛苦是一个人的舞会 开始是自己 结束也是自己 困难时 痛苦是无限延长的空间 我想离开 却找不到出口 疑惑时 痛苦是不断分裂的细胞 解决了这个 那个又开始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