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2.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1.黄庭坚诗歌理论主要内容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 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2.【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以及最能代表宋诗特点的特征是什么】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3.黄庭坚诗歌理论主要内容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 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4.1.李清照易安体的特征1.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2.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3. 六十六岁至去世为晚期,陆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始终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期的主导风格。这二十年,诗人写了七千多首诗,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 4.曹操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 - 简明演义传记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5.论述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了。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练字锻句,把别人惯用的词语、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有些诗作生硬怪僻,或过于曲折隐晦,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6.黄庭坚的 诗歌的写作风格 思想感情黄庭坚对西昆体也是猛烈攻击的。 西昆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 黄庭坚像[2] 为了在艺术上摆脱西昆诗人的影响,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就企图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即使许多诗人愈来愈脱离现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注:欧阳修与梅尧臣书,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为说”,苏轼《聚星堂雪》诗“禁体物语”,皆见当时诗人争新出奇的风气,到黄庭坚更变本加厉。) 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这就是从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 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在这派诗人里影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 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 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 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 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 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 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 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象下面这首诗是比较能表现他这一方面的特点的。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 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这是他答和苏轼的一首诗。 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 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 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黄庭坚虽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 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生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好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黄庭坚 送刘季展诗帖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登快阁》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宋诗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当时作者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的面向现实,以诗配合他们的政治斗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黄庭坚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 7.黄庭坚诗歌创作主张主要是什么创作主张: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 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诗歌1.要黄庭坚的诗□字颂 斋余睡兀兀,占尽檐前日。 不与一瓯茶,眼前黑如漆。哀逝玉堂岑寂网蜘蛛,那复晨妆觐阿姑。 绿发朱颜成异物,青天白日闭黄墟。人间近别难期信,地下相逢果有无。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唉乃歌二章戏王穉川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 腊雪在时听马嘶,长安城中花片飞。唉乃歌二章戏王穉川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 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安乐泉颂姚子雪麴,杯色争玉。 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 眼花作颂,颠倒淡墨。按田河水积峥嵘,山雪晴索寞。 幽斋怯寒威,况复出城郭。马为猬毛缩,人叹狐裘薄。 淤泥虎迹交,丛社乌声乐。桥经野烧断,崖值天风落。 泄云迷鸿蒙,戴石瘦荦嶨。攀缘若登天,扶服如入橐。 穷幽至河麋,落日更盘礴。新民数十家,飘寓初栖托。 壮产无惰农,荒榛尽开凿。临流遣官丁,悉使呼老弱。 恩言谕官意,鄣水陂可作。春秧百顷秔,秋报千仓获。 掉头笑应侬,吾麦自不恶。麦苗不为稻,诚恐非民瘼。 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我行疲鞍马,且用休羁络。 艰难相顾叹,共道折腰错。势穷不得已,来自取束缚。 月明夜萧萧,解衣宽带索。卧看云行天,北斗挂屋角。 析薪爨酒鼎,兴至且相酌。八音歌赠晁尧民金荷酌美酒,夫子莫留残。 石有补天材,虎豹守九关。丝窠将柳花,入户扑衣冠。 竹风摇永日,思与子盘桓。匏瓜岂无匹,自古同心难。 革急而韦缓,只在揉化间。木桃终报汝,药石理予颜。 八音歌赠晁尧民金生寒沙中,见别会有时。石上千年柏,材高用苦迟。 丝乱犹可埋,心乱不可治。竹斋闻履声,乃是故人来。 匏苦只多叶,水深难为涉。土床不安席,象床卧烨烨。 革与井同功,守道非关怯。木直常先伐,樗栎万世叶。 八月十四日夜刀坑口对月奉寄王子难子闻适用去年对月庐陵郡,醉留歌舞蹋金沙。今年今夕千峰下,新磨古鉴动菱花。 寒藤老木被光景,深山大泽皆龙蛇。西风为我奏万籁,落叶起舞惊栖鸦。 遥怜城中二三友,风流惯醉玉钗斜。今夕传杯定何处。 应无二十四琵琶。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罢姑熟寄元明用觞字韵追随富贵劳牵尾,准拟田园略滥觞。 本与江鸥成保社,聊随海燕度炎凉。未栽姑熟桃李径,却入江西鸿雁行。 别后常同千里月,书来莫寄九回肠。白鹤观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 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 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白莲庵颂入泥出泥圣功,香光透尘透风。 君看根元种性,六窗九窍玲珑。百花洲杂题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 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拜刘凝之画像弃官清颍尾,买田落星湾。 身在菰蒲中,名满天地间。谁能四十年,保此清静退。 往来涧谷中,神光射牛背。宝梵大师真赞穆然而啸,毗尼藏也。 熙然而温,同尘相也。默然而说,法中龙象也。 知文知武,染衣将相也。渊然而深,饱儒术也。 悠然而思,入诗律也。钵囊如空,不受实也。 室中生光,无长物也。十有七年,为法城堑也。 五十八夏,圭璋无玷也。斩然而秀,出火宅也。 漻然而化,薪火息也。子孙绳绳,奉承丹青。 眸子睟明,吾观其役物之智。袖手微笑,人挹其临财之清。 悲秋有美一人兮,临清秋而太息。伤天形之缺然兮,与有足者同堂而并席。 傥尝获罪於天兮,使而至於斯极。夫阴凝而阳化兮,冲气饪而为和。 骈拇所以为少,枝指所以为多。谓天任汝以道兮,曾是形畸而貌独。 天厌弃汝兮,修汝德而谓何。中无所考此耿耿兮,独遡风而浩歌。 歌曰父耶母耶,人乎天乎。才之为祥,固不若不才之全乎。 非天地之私兮,又非父母之愿也。慨伏思而不得兮,梦漂漂而行远。 逆真人於轩台兮,请端策而徵衍。遇水盈之坎坎兮,得山麓而为蹇。 虽御良而马服兮,犹往蹇而来连。艮之初六来告休兮,艮其趾而无咎。 如风日之过河兮,人谓守水而为耗。知水性之循环兮,曾何损益之足道。 蚿百足之狂攘兮,夔踸踔以行地。蛇虺蔓延不自好兮,谓风蓬蓬而无似物。 怜物之无穷兮,目尚为心之仆隶。夫精於形器之表兮,视四体百骸其在外。 予将执汝手兮,游乎浩荡之会凭天津而渥发兮,揽日月以为佩。嗟不知去来之为我兮,天下莫予之为对。 恐路远而多岐兮,聊赠汝以指南。将雍容於胜日兮,尝试为汝而妄谈。 北园步折梅寄君庸林中破笑派雪雨,不著世间笑粉尘。覆入晓风香满袖,无人同咏一枝春。 被褐怀珠玉国士怀珠玉,通津不易扛。椟藏心有待,褐短义难降。 宝唾归青简,晴虹贯夜窗。直言方按剑,岂是故迷邦。 弹雀轻千仞,连城买一双。安知蓝缕底,明月弄寒江。 避秦十人九真承诏上龙胡,尽是骊山所送徒。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 避暑李氏园二首李侯别馆锁春阴,花径吹香可细寻。迸笋侵阶藤倒架,主人重为费千金。 避暑李氏园二首荷气竹风宜永日,冰壶凉簟不能回。题诗未有惊人句,会唤谪仙苏二来。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2.【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以及最能代表宋诗特点的特征是什么】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3.黄庭坚的诗作有什么特点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论诗,要求诗歌创作要像杜甫那样“句律精深”,又能做到“无一字无 来处”,因而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大致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的缺点。 4.黄庭坚诗歌理论主要内容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 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