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冯至的诗歌 冯至的诗歌1.冯至的诗《蛇》赏析[诗歌散文]诗歌鉴赏 冯至《蛇》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 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而冯至自己对早期诗作的评价是:“形式比较多样,语调比较自然,写的还是真情实感”。 总体看来,冯至的诗歌感情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见奇巧,这些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完整的表现。另外,他的诗歌虽为自由体,但结构整齐,格律韵式井然有序。 本诗而的用韵就很严谨,诗节内部ABAB押韵,每节换韵。从而使诗歌获得强烈而又富有变化的整体感。 +++++++++++ 邹岳汉: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2) 散文诗论坛 邹岳汉: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2) 散文诗论坛 /eden/bbs/8333/ 散文诗天地 也可以去里面转转,找到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 4.冯至的诗歌有哪些昨日之歌》(诗集)1927,北新 《北游及其他》(新诗、译诗合集)1929,沉钟社 《十四行集》(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改订本,1949,文生 《山水》(散文集)重庆国民出版社;增订本,1947,文生 《伍子胥》(中篇历史小说)1946,文生 《歌德论述》(论文集)1948,正中 《东欧杂记1950》,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人文;增订本,1980 《张明山与反围盘》(报告文学)1954,工人 《冯至诗文选集》 1955,人文 《西郊集》(诗集)1958,作家 《十年诗抄》(诗集)1959,人文 《诗与遗产》(论文集)1963,作家 《冯至诗选》 1980,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1--2卷)1985,四川文艺 《论歌德》(1--2卷,论文集)1986,上海文艺 《冯至学术精华录》(论文、论著摘编)1988,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杜甫诗选》 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1956,作家 《德国文学简史》(上下卷)主编,1958,人文。 5.有关"冯至"的诗(越多越好)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 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 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吹箫人的故事】 我唱这段故事, 请大家不要悲伤, 因为这里只唱到 一个团圆的收场。 一 在古代西方的高山, 有一座洞宇森森; 一个健壮的青年 在洞中居隐。 不知是何年何月 他独自登上山腰; 身穿着一件布衣, 还带着一枝洞箫。 他望那深深的山谷, 也不知望了多少天, 更辨不清春夏秋冬, 四季的果子常新鲜。 四围好像在睡眠, 他忘却山外的人间。 有时也登上最高峰, 只望见云幕重重。 三十天才有一次, 若是那新月弯弯; 若是那松间翕萃, 把芬芳的冷调轻弹; 若是那夜深静悄, 小溪的细语低低; 若是那树枝风寂, 鸟儿的梦境迷离; 他的心境平和, 他的情怀恬淡, 他吹他的洞箫, 不带一些哀怨。 一夜他已有几分睡意, 浓云将洞口封闭, 他心中忐忑不安, 这境界他不曾经验。 如水的月光, 尽被浓云遮住, 他辗转枕席, 总是不能入睡。 他顺手拿起洞箫, 无心地慢慢吹起, 为什么今夜的调儿, 含着另样的情绪? 一样的小溪细语, 一样的松间翕萃, 为什么他的眼中, 渐渐含满了清泪? 谁把他的心扉轻叩, 可有人与他合奏? 箫声异乎平素, 不像平素的那样质朴。 二 第二天的早晨, 他好像着了疯癫, 他吹着箫,披着布衫, 奔向喧杂的人间。 箫离不开他的唇边, 眼前飘荡着昨夜的幻像, 银灰的云里烘托着 一个吹箫的女郎。 乌发与云层深处, 不能仔细区分; 浅色的衣裙, 又仿佛微薄的浮云。 她好像是云中的仙女, 却含有人间的情绪; 他紧握着他的洞箫, 他要到人间将她寻找! 眼看着过了一年, 可是在他的箫声里 渐渐失去山里的清幽 和松间的风趣。 他走过无数的市廛, 他走过无数的村镇, 看见不少的吹箫少女, 却都不是他要寻找的人。 在古庙里的松树下, 有一座印月的池塘, 他暂时忘去他的寻求, 又感到一年前的清爽。 心境恢复平淡, 箫声也随着和缓, 可是楼上谁家女 正在蒙眬欲睡? 在这里停留了三天, 该计算明日何处去; 啊,烟气氤氲中, 一缕缕是什么声息? 楼上窗内的影儿, 是一个窈窕的少女, 她对谁抒发幽思, 诉说她的衷曲? 他仿佛又看到 一年前云中的幻像, 他哪能自主, 洞箫不往唇边轻放? 月光把他俩的箫声 溶在无边的夜色之中; 深闺与深山的情意 乱纷纷织在一起。 三 流浪无归的青年 哪能娶豪门的娇女? 任凭妈妈怎样兹爱, 严厉的爹爹也难允许。 他俩日夜焦思, 为他俩的愿望努力, 夜夜吹箫的时节, 魂灵儿早合在一起。 今夜为何听不见 楼上的箫声? 他望那座楼窗, 也不见孤悄的人影。 父母才有些活意, 无奈她又病不能起; 药饵俱都无效, 更没有气力吹箫。 梦里洞箫向他说, 「我能医治人间的重病; 因为在我的腔子里, 蕴藏着你的精灵。」 他醒来没有迟疑, 把洞箫劈作两半, 煮成一碗药汤, 送到那病人的床畔。 父母感谢他的厚意, 允许了他们的愿望。 明月依旧团圆, 照着并肩的人儿一双。 啊,月下的人儿一双, 箫已有一枝消亡。 人虽是正在欣欢, 她的洞箫却不胜孤单。 他吹她的洞箫, 总是不能如意; 他思念起他自己的, 感到难言的悲戚。 「假如我的洞箫还在, 天堂的门一定大开, 无数仙女为我们 掷花舞蹈齐来。 」 他深切的伤悲, 怎能够向她说明; 后来终于积成了 难于医治的重病。 她最后把她的箫, 也当作惟一的灵药—— 完成了她的爱情, 拯救了他的生命。 声 尾 我不能继续歌唱 他们的生活后来怎样。 但愿他们得到一对新箫, 把箫声吹得更为嘹亮。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 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 6.求冯至十四行诗的赏析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其哲理和深思独步诗坛,誉为中国十四行诗的魁首。 其中第一首,写的是“意想不到的奇迹”。岁月无常,世事苍茫,的确,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彗星出现,狂风乍起,这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诗人思考这种意想不到的意义,此时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去,生命在一瞬间凝结,过去的悲欢映现,形体屹立不动。 此刻,诗人想起了那些小昆虫,那些幼小的生命在经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一次危险之后,“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这样的语言看似平缓,思考却是冷峻的。最后,诗人写到“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原来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承受生命的狂风暴雨啊,奇迹于此! 十四行诗第一首原文如下: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扩展资料: 冯至 (1905-1993),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于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编为《十四行集》于次年出版,被视为中国新诗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之作。 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十四行诗选第八首“一个旧日的梦想”及第九首“给一个战士”原文如下: 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像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 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 怎样运行,怎样降落, 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 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做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给一个战士 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 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 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 你会像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 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 他会出乎意料,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 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 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 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 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7.冯至写的诗[作日之歌]《昨日之歌》是冯至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由北新书局于1927年4月出版,共印行1500册。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收抒情短诗46首,下卷收爱情叙事诗4首,作于1921~l926年。以歌颂青春、歌颂爱情为主题。 语言朴质,少修饰,却牵出缕缕真挚、浓郁的情愫。 《昨日之歌》中,最为著名的是四首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外》。 蚕马 1 溪旁开遍了红花, 天边染上了春霞, 我的心里燃起火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 在那时,年代真荒远, 路上少行车,水上不见船, 在那荒远的岁月里, 有多少苍凉的情感。 是一个可怜的少女, 没有母亲,父亲又远离, 临行的时候嘱咐她: “好好耕种着这几亩田地!” 旁边一匹白色的骏马, 父亲眼望着女儿,手指着它, “它会驯良地帮助你犁地, 它是你忠实的伴侣。” 女儿不懂得什么是别离, 不知父亲往天涯,还是海际。 依旧是风风雨雨, 可是田园呀,一天比一天荒寂。 “父亲呀,你几时才能够回来? 别离真象是汪洋的大海; 马,你可能渡我到海的那边, 去寻找父亲的笑脸?” 她望着眼前的衰花枯叶, 轻抚着骏马的鬃毛, “如果有一个亲爱的青年, 他必定肯为我到处去寻找!” 她的心里这样想, 天边浮着将落的太阳, 好像有一个含笑的青年, 在她的面前荡漾。 忽然一声响亮的嘶鸣, 把她的痴梦惊醒; 骏马已经投入远远的平芜, 同时也消逝了她面前的幻影! 2 温暖的柳絮成团, 彩色的蝴蝶翩翩, 我心里正燃烧着火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三眠,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回声落了泪, 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 荆棘生遍了她的田园, 烦闷占据了她的日夜, 在她那寂静的窗前, 只叫着喳喳的麻雀。 一天又靠着窗儿发呆, 路上远远地起了尘埃; (她早已不做这个梦了, 这个梦早已在她的梦外。) 现在啊,远远地起了尘埃, 骏马找到了父亲归来; 父亲骑在骏马的背上, 马的嘶鸣变成和谐的歌唱。 父亲吻着女儿的鬓边, 女儿拂着父亲的征尘, 马却跪在地的身边, 止不住全身的汗水淋淋。 父亲象宁静的大海, 她正如莹晶的明月, 月投入海的深怀, 净化了这烦闷的世界。 只是马跪在她的床边, 整夜地涕泪涟涟, 目光好像明灯两盏, “姑娘啊,我为你走遍了天边!” 她拍着马头向它说, “快快地去到田里犁地! 你不要这样癫痴, 提防着父亲要杀掉了你。” 它一些儿鲜草也不咽, 半瓢儿清水也不饮, 不是向着她的面庞长叹, 就是昏昏地在她的身边睡寝。 3 黄色的蘼芜已经调残 到处飞翔黑衣的海燕 我的心里还燃着余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织茧,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 空空旷旷的黑夜里, 窗外是狂风暴雨; 壁上悬挂着一张马皮, 这是她唯一的伴侣。 “亲爱的父亲,你今夜 又流浪在哪里? 你把这匹骏马杀掉了, 我又是凄凉,又是恐惧! “亲爱的父亲, 电光闪,雷声响, 你丢下了你的女儿, 又是恐惧,又是凄凉!” “亲爱的姑娘, 你不要凄凉,不要恐惧! 我愿生生世世保护你, 保护你的身体!” 马皮里发出沉重的语声, 她的心儿怦怦,发儿悚悚; 电光射透了她的全身, 皮又随着雷声闪动。 随着风声哀诉, 伴着雨滴悲啼, “我生生世世地保护你, 只要你好好地睡去!” 一瞬间是个青年的幻影, 一瞬间是那骏马的狂奔: 在大地将要崩溃的一瞬, 马皮紧紧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儿还没有咱完, 可是我的琴弦已断; 我惴惴地坐在你的窗前, 要唱完最后的一段: 一霎时风雨都停住, 皓月收束了雷和电; 马皮裹住了她的身体, 月光中变成了雪白的蚕茧! — —1925 附注: 传说有蚕女.父为人掠去,惟所乘马在。 母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焉。” 马闻言,绝绊而去。 数日,父乘马归。母告之故,父不可。 马咆哮,父杀之,曝皮 于庭。皮忽卷女而去,栖于桑,女化为蚕.——见干宝《搜神记》。 吹箫人 我唱这段故事, 请大家切莫悲伤, 因为他俩又跑入了深山, 也算是快乐的收场! 在中古,西方的高山, 高山内,洞宇森森; 一个壮美的青年, 他在洞中居隐。 不知是何年何月, 他独自登上山腰; 身穿着闲雅的长衫, 还带着一支洞箫。 他望那深深的深谷, 也不知望了多少天,—— 更辨不清春夏秋冬, 四季的果子常新鲜。 他顺手拿起洞箫, 无心地慢慢吹起—— 为什么今夜的调儿, 含着另样的情绪? 一样的松间 一样的小溪细语, 为什么他微合的眼中, 渐渐含满了哭泣? 谁将他的心扉轻叩, 可有人同他合奏? ——箫声的杂复, 绝不像平素的那样质朴。 二 第二天的早晨, 他好象着了疯狂, 他吹着,挟着长衫, 望喧杂的人间奔向。 箫离不开他的唇, 眼前飘荡着昨夜的幻像—— 银灰的云里烘托着 一个吹箫的女郎。 乌发与云层深处, 不能仔细区分: 浅色的衣裙,。 8.冯至的十四行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篇赏析另解:人生路途多坎坷,更有白石千万磨。 活着是一阵风,眨眼而过。在这世上,经历最多的便是一波又一波的暴雨。 你问我生命的起源,我不知道,可是在河边的淤泥里,或许就能出土精致的瓷器。一切总有原因,正如我们相见,相识,直至别离。 我们的距离如此近,却又如此远,是两株古树,彼此接近,却不能彼此进入。然而我们共同携手,为树下的人挺起了那么大的一方晴空。 我们紧紧抱住对方的躯体,害怕别离,还是共同得到永生?生命不言而喻的秘密,只有等到风停雨息,一切结束,才会明了。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十四行二十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