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纪念屈原的诗歌有哪些

1. 纪念屈原的诗歌

纪念屈原的诗歌

1.纪念屈原的诗词

1、离骚

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

2、屈祠

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诗人在怀念屈原的同时,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楚怀王的恨,滚滚江水埋没了忠魂,实在可悲可叹!

3、祠南夕望

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诗人运用想象、用典等写作手法,对屈原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

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

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

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

5、夜泊湘江

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

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

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楚树”、“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现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2.纪念屈原的作文

[纪念屈原的作文]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纪念屈原的作文.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容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文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字为录者所加)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生命的绝唱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初中作文《纪念屈原的作文》.那书的名字却令我赫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般绚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于是,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蓑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即使华美的叶片逐渐凋零,你依旧可以用飞翔的方式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奏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方银幕上.一个美国战士即将被纳粹处决,可他脸上的笑容依旧如冬日的阳光般能够照亮所有人黑暗的心房.他高高地竖起两个手指,做出V的姿势向人群示意希望与阳光仍在.刽子手残忍地将他的手指砍下来,可他伸直手臂,我的目光投向天空,一个大大的V字直插云霄,像极了飞翔的翅膀,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于是,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不出声响却令人震撼!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 〔纪念屈原的作文〕【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3.纪念屈原的现代诗词

1.怀屈原_____让今日的雨洗礼你纯粹的灵魂汨罗江畔的香花汀蓝和怀王的宫殿废墟一起沐浴着五月初五的细雨千百年来的龙舟竞渡苇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都不足以祭奠你包容了家国和诗歌的灵魂惟有今日的雨这从历史和唐诗宋词里飘落的雨能和你怀石投江的坚毅神情相映成趣这雨,是诗人的血这雨,是歌者的泪只有它能洗濯你的峨冠博带能轻轻敲打你腰间从未拔出的宝剑2.汨罗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一个生命 渗入了一条长江 深情的牧笛 汨罗的滩歌 一曲桔颂清辞 在生命的长河里久久荡漾 一个诗魂 沱回水系与笔端 开中华诗歌之先河 歌不完长江流水意 诉不尽涛涛岁月情 一个情怀 心系离骚长悠悠 怎能平你胸中的愤懑 情寄天问每凄凄 怎能知你茫海天愁 又寄向哪里? 一个心愿 抛棕子划龙舟 以歌当哭 是华夏儿女的思念 插菖蒲烧茱萸 以求平安 是万千百姓的祝愿 落落的诗魂 绵延了千古的足迹 悠悠岁月 见证了诗魂永生 你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贵品质 震撼了楚王朝的大厦 千江万河为你鸣筝弹琴 汨罗你生命源头 汨罗你不灭永恒。

4.纪念屈原的现代诗词

1.怀屈原

_____让今日的雨洗礼你纯粹的灵魂

汨罗江畔的香花汀蓝

和怀王的宫殿废墟

一起沐浴着

五月初五的细雨

千百年来的龙舟竞渡

苇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都不足以祭奠你

包容了家国和诗歌的灵魂

惟有今日的雨

这从历史和唐诗宋词里飘落的雨

能和你怀石投江的坚毅神情

相映成趣

这雨,是诗人的血

这雨,是歌者的泪

只有它能洗濯你的峨冠博带

能轻轻敲打你腰间从未拔出的宝剑

2.汨罗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一个生命

渗入了一条长江

深情的牧笛

汨罗的滩歌

一曲桔颂清辞

在生命的长河里久久荡漾

一个诗魂

沱回水系与笔端

开中华诗歌之先河

歌不完长江流水意

诉不尽涛涛岁月情

一个情怀

心系离骚长悠悠

怎能平你胸中的愤懑

情寄天问每凄凄

怎能知你茫海天愁

又寄向哪里?

一个心愿

抛棕子划龙舟

以歌当哭

是华夏儿女的思念

插菖蒲烧茱萸

以求平安

是万千百姓的祝愿

落落的诗魂

绵延了千古的足迹

悠悠岁月

见证了诗魂永生

你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贵品质

震撼了楚王朝的大厦

千江万河为你鸣筝弹琴

汨罗你生命源头

汨罗你不灭永恒

5.纪念屈原的诗

漂给屈原

(余光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6.纪念屈原的诗句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 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 宋 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宋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明 蒋之翘: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

清 沈德潜: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近代 鲁迅: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

7.纪念屈原的诗歌

怀抱乌云里的太阳

绝望地纵身一跃

波涛便呜咽了二千五百年

畄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长

时间和空间的风沙

掩埋了多少兴衰荣辱

大浪淘尽多少帝王将相

而对您的祭奠谁能忘

岁岁端阳谁又能忘

人们总是

在历史的深处

在夜梦的深处

年复一年地

打捞您悲愤与痛楚的泪

打捞您满腔忠贞的热血

打捞您千古传诵的诗行

然后——

把您憔悴得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刚直得

上翘的胡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苇叶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与崇敬熏香

让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读的教科书里

伴着永恒的阳光与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您那忧国忧民的心

至今仍在滚烫

8.纪念屈原的诗歌

吊屈原

—凝视端午节

你的忧愤太多—《离骚》

只容纳了小部分

剩下的你紧紧抱着

跳入汨罗江中

在你落水的那一瞬间

汨罗江涨潮了

中国的江河涨潮了

真是一场神奇的水灾

没有人能够测量水位 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的眼睛

仍然是潮湿的

中国长长的诗歌史

也被浸湿了 至今

还有好多页码无法晾干

年年端午那些激烈竞赛的龙舟

不是为了夺取奖品和掌声

是在夺取你的

骨气和胆气

至于那些紧紧捆着的粽子

显然是一种象征—

表明了正直 美好的灵魂

遭受拘禁

五月初五 咀嚼粽子

咀嚼你的意义

咀嚼悲剧的意义

因此 我祝贺中国—

穿过一连串的悲剧抵达成熟

成熟中紧握着

充足的清醒

9.纪念屈原的诗句

唐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 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 宋 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宋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明 蒋之翘: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

清 沈德潜: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近代 鲁迅: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

10.求纪念屈原的诗歌或散文,谢谢

屈原,我们永远怀念您

粽子飘香,龙舟竞渡。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以这种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身于楚国的一个显要贵族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在20多岁时,他就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居任怀王的左徒,掌握内外大权。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乎辞令”,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由于同僚谗谤,公元前308年,屈原遭到第一次流放,并降为三闾大夫,迁居汉北。在放逐中,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经典不朽的诗篇《离骚》。公元前287年,屈原屡作辞赋,讥刺时政,惹怒了襄王,被遭到第二次流放,远迁于洞庭、湘中一带。政治上的失意,给诗人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流放中,他仍惦念着国都郢城,写下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兵又至,攻陷楚国巫郡。流放途中的屈原闻知消息后,对祖国的前途已感绝望。在这种心境下,他来到汨罗江边,作完《怀沙》赋后就怀石投江了,终年63岁。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赋,几千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仿效和研究。他开创了楚辞文体,突破了《诗经》四言诗的形式。同时,他也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表达了自然观、人生观、政治历史观、伦理道德观、美学主张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运用神话传说,加以创造性的想象,构造出了完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他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形成了一个古老的文学传统——“风骚传统”。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论影响,能与屈原相比伦者寥寥无几。

屈原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远不止于文学这一方面。他的强烈而执着的爱国精神以及他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真、真善、求美的执着进取的人生理念激励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仁人志士和精英俊杰。鲁迅在其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离骚》中的这样一段:“朝发轫于巷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比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事实上,屈原不畏险阻追求真理的激情和情操,曾给予“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时的鲁迅以极大的精神激励。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发表了《屈原》一剧,剧中高扬了屈原那种伟大而热烈的爱国精神。剧本上演后轰动了整个山城,对抗战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就连武将冯玉祥,也写过一篇《过屈原墓》,表示要学习屈原的奉献爱国精神。

但作为政治家,屈原是失败的。他太理想化了,对政治也缺乏耐心,再加又遇上昏君及奸佞的小人,难免酿成悲剧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尽管屈原走了几千年,但他永远被世人所敬仰,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