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曹植的诗句

一、曹植诗词的评价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二、急求曹植的诗句~~~~~~~~~~~~~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三、有关曹植的诗句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曹植《明月上高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 曹植《明月上高楼》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曹植《野田黄雀行》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 曹植《野田黄雀行》

四、曹植的诗歌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

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丹霞蔽日行 飞龙篇 薤露行 惟汉行 鰕{鱼旦}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野田黄雀行二首 门有万里客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圣皇篇 灵芝篇 大魏篇 精微篇 孟冬篇 当欲游南山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马篇 升天行二首 五游咏 远游篇 仙人篇 盘石篇 驱车篇 种葛篇 妾薄命行 平陵东行当来日大难 桂之树行 当墙欲高行 当事君行 当车已驾行 苦思行 飞龙篇 飞龙篇 远游篇 善哉行对酒行 苦热行 艳歌行 艳歌行 结客篇二首 天地篇 长歌行 亟出行 妾薄幸 妾薄相行艳歌行 陌上桑 两仪篇 秋胡行 对酒行 乐府十首 歌 甘露讴 时雨讴 嘉禾讴白鹊讴 白鸠讴 木连理讴 责躬 应诏 朔风诗五首 矫志诗 矫志诗 正会诗 闺情诗公燕诗 侍太子坐诗 斗鸡诗 赠徐干诗 赠丁仪诗 赠王粲诗 赠丁仪王粲诗 赠丁翼诗 赠白马王彪诗 送应氏诗二首三良诗 代刘勋妻王长杂诗 弃妇诗 游仙诗 杂诗七首 杂诗 杂诗 七哀诗 怨诗行 情诗喜雨诗 诗 七步诗 离友诗三首 妬诗 四言诗 四言诗 离友诗 诗 诗芙蓉池诗 言志诗 诗 诗 七哀诗二首 离别诗 诗 诗 述仙诗 诗 寡妇诗 诗 洛神赋--------------------------------------------------------------------------------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飞龙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轮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求。慷慨独不羣。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芳。

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

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

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

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

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

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

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鰕{鱼旦}篇 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

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豫章行二首 一 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

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

太公未遭文。渔钓终渭川。

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

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二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

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

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野田黄雀行二首一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

五、关于曹植的诗句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 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 曹植《野田黄雀行》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 曹植《明月上高楼》

六、曹植的诗词有哪些

曹植的诗词有141首: 1、《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 2、《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 3、《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

4、《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 5、《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

6、《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 7、《七哀诗》爱情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 8、《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

9、《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 10、《送应氏》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

11、《杂诗》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 12、《杂诗》思念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

13、《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 14、《杂诗》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

15、《杂诗》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经长夜,悲啸。 16、《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

17、《赠白马王彪》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

18、《灵芝篇》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

19、《孟冬篇》孟冬十月。阴气厉清。

武官诫田。讲旅统兵。

元龟袭吉。元光着明。

蚩尤。 20、《长歌行》尺蠖知屈伸。

体道识穷达。

21、《陌上桑》望云际。有真人。

安得轻举继清尘。执电鞭。

骋飞驎。

22、《朔风诗》仰彼朔风。用怀魏都。

愿骋代马。倏忽北徂。

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愿随。 23、《朔风诗》四气代谢。

悬景运周。别如俯仰。

脱若三秋。昔我初迁。

朱华未晞。今我。

24、《游仙诗》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

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

虚蜕同松乔。翻迹。

25、《杂诗》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

26、《杂诗》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

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

浮云翳日光。悲风。

27、《杂诗》美玉生盘石。宝剑出龙渊。

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蛮。

历刀不见贵。杂糅。

28、《诗》双鹤俱遨游。相失东海傍。

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

弃我交颈欢。离别。

29、《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

30、《诗》身被轻暖。

31、《诗》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

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

剑戟不离手。铠甲。

32、《诗》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

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

。 33、《诗》君王礼英贤。

不吝千金璧。从容冰井台。

清池映华薄。

34、《七哀诗》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 35、《七哀诗》膏沐谁为容。

明镜闇不治。

36、《诗》一顾千金重。何必珠玉钱。

。 37、《诗》弹筝奋逸响。

新声好入神。

38、《诗》长铗鸣鞘中。

39、《诗》秋商气转微凉。

40、《洛神赋》爱情诗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 41、《丹霞蔽日行》纣为昏乱。

虐残忠正。周室何隆。

一门三圣。牧野致功。

天亦革命。汉祚。

42、《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 43、《薤露行》人生天地无穷极。

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

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

轮力。 44、《惟汉行》太极定二仪。

清浊如以形。三光照八极。

天道甚着明。为人立君长。

欲以。 45、《吁嗟篇》吁嗟此转蓬。

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

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

南北。 46、《豫章行》穷达难豫图。

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

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

渔钓。 47、《豫章行》鸳鸯自朋亲。

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

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

管蔡。 48、《浮萍篇》浮萍寄清水。

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

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

无端。 49、《门有万里客》门有万里客。

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

果得心所亲。挽裳对我泣。

太息。 50、《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

行止。 51、《怨歌行》悲愤为君既不易。

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

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

金縢。 52、《圣皇篇》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三公奏诸公。

不得。 53、《精微篇》精微烂金石。

至心动神明。杞妻哭死夫。

梁山为之倾。子丹西质秦。

乌白。 54、《升天行》乘蹻追术士。

远之蓬莱山。灵液飞素波。

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

翔鹍。 55、《升天行》扶桑之所出。

乃在朝阳溪。中心陵苍。

七、曹植 的诗句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八、有关曹植的诗歌(短点的、附带解释)

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

"(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

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南征北战,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占据邺城为根据地,曹植才过上了安定优裕的生活。可以说,曹植对当时丧乱现实有所了解。

《送应氏》就是诗人笔下感时伤乱的力作。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社会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悲悯之情。

"忧生之嗟"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惧和对内心苦悲的嗟叹:"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赠白马王彪》)。像大多数建安诗人一样,曹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时时折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更加激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历经生活的磨难,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悲哀、忧惧、愤懑之中。

特别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击和迫害,曹植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提心吊胆,忧惧生命。生活境遇的巨变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

曹植诗也从前期的乐观开朗、豪放俊逸变为后期的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地运用比兴手法,间接形象地抒写内心的苦闷悲愤,因而显得隐曲深沉。

如《吁嗟篇》以飞篷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七步诗》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残;《种葛南山下》、《揽衣出中闺》等,以怨女思妇的口吻托物讽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激、无奈。"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赠白马王彪》),面对骨肉相残,生离死别,诗人则悲惧忧愤,感情的激流似喷泉直涌而上。"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艰险的经历、复杂的心态,更加重了诗作的沉郁之气。

故而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忧生之嗟"和愤激不平之气。 (二)建功立业、执著追求的"慷慨之音"。

连年的战乱带来社会乱极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3),而曹植对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爱君父,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又因曹植从小受父亲曹操雄才大略的影响,早年就发下"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赠丁仪王粲》)的宏愿。

曹植虽然文学才能卓越,但却不甘心仅做一位文学家。"他的第一志愿是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立'经国之大业'。

其次是在学说上有所贡献,'成一家之言',最后才是做一个文学家,'以翰墨为功绩,辞赋为君子'"(4)。因而,倾吐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昂扬奋发的豪情,成为曹植前期诗作的重要内容。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武艺精湛、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

在这个理想的人物形象身上,倾注了诗人"立功立事,尽力为国"(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的素志,诗中洋溢着任情使气的豪侠之气。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你是否直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你是否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激情荡气回肠,催人奋发向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曹植早期诗作中涌动着的"气"就是这种阳刚之气、浩然正气,他的"慷慨"是积极的、焕发的、昂扬的,这也正是构成曹植诗的"骨气"。

后人推重的"建安风骨"指的就是这种精神。 "曹植后期的诗是他痛苦生活培育出来的,因此更多慷慨之音。

"(5)虽屡遭迫害,曹植并未颓丧,"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名"(《与杨德祖书》)的远大理想始终未变;虽忧谗畏讥,然"更多慷慨之音",而"骨气奇高。"最能代表其平生志业理想的诗篇,当是他作于明帝太和年间的乐府诗《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孔氏删诗书,王业璨已分。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

"当时曹植已届中年,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从翩翩佳公子变为了郁郁不得志的待罪藩王,因此,诗中表现的思想追求,尤能反映诗人终身坚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同时,更充分表现了曹植愿辅佐明君,建立功业,以实现"三不朽"境界的才志抱负。虽处忧患之中,曹植对于功业、荣名的追求却是执著的。

他继承了屈原坚持理想、缱绻忠怀、至死不渝的执著精神。"。

九、关于曹植的诗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