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日本宋词

1.关于日本的古诗词

关于日本的古诗词: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送僧归日本(方干) 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

海上(顾炎武)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送僧归日本(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送褚山人归日本(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放后遇恩不沾(李白)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赠日本僧智藏(刘禹锡)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2.日本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侍宴 大友皇子 二、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山斋 中臣大岛 三、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山斋言志 大神安麻吕 四、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 大津首 五、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三月三日曲水宴 山田三方 六、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为何劳。——述怀 越智直广江 七、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 刀利宣令 八、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独坐山中 民黑人 九、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饥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江头春晓 嵯峨天皇 十、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见老僧归山 嵯峨天皇 十一、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高士吟 贺阳丰年 十二、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咏史 坂上今继 十三、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春日别原掾赴任 巨势识人 十四、闲中气味属禅房,唯得自然日月长。

幽室浮沉无短晷,阴居邻里有馀光。掏门迹绝春朝雨,燕寝色衰秋夜霜。

我是柴扉樗散士,闲忙苦乐两相忘。——闲中日月长 大江以言 十五、秋塘雨后水添尺,苇折荷倾岸涨沙。

唤得扁舟归去晚,西风卷尽白苹花。——秋湖晚行 铁庵道生 扩展资料:日本古诗文: 广义的日本汉诗不仅包括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也包括词。

日本学者作词虽然不多,但是历史同样久远。 日本填词开山祖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年所作《渔歌子》五阕,乃模仿唐代宗大历九年(774)所作《渔父》词,前后相距不过49年,可见日本填词与写作汉诗一样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日本词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名家,特别是明治时期,曾经是日本学者填词的黄金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汉诗文。

3.【一首日本诗词,形容富士山像白扇倒悬东海】

富士山 石川丈三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富士山 室直清上帝高居白玉台,千秋积雪拥蓬莱.金鸡咿喔人寰夜,海底红轮飞影来.富士山 柴野邦彦谁将东海水,濯出玉芙蓉.蟠地三州尽,插天八叶重.云霞蒸大麓,日月避中峰.独立原无竞,自为众岳宗.题东坡赤壁图 市河宽斋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过赤马关 伊形质长风破浪一帆还,碧海遥回赤马关.三十六滩行欲尽,天边始见镇西山.偶感 西乡隆盛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砖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4.【描写日的诗词古诗词一定要完整.】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1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1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1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15.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日本人所写的诗词歌赋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 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 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 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 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贫穷问答歌并短歌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寒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 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 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 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 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斜,稻铺湿地眠。 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 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 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列焰。 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讨田税钱。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忆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附歌,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

自奈良时代(710~784)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和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格律。

长歌,以五、七音为一联反复吟咏,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首长歌一般以三联以上、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

长歌一般为叙事诗。歌后附有一到数首“反歌”。

日本专家认为它来源于中国春秋时代赋的反辞。反歌的任务是概括地吟咏长歌的主要内容,或补足其歌意未尽之处。

这种反歌同时也是独立的短歌,它们的格律相同。长歌的篇幅长,为了不流于单调而增强变化性,多用对句、序言和枕词(一般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等。

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一气呵成的紧凑感,需要统一全面的构思,写作较难。一首长歌往往形成前紧后松、感人的力量逐渐减弱的情况,因此它的存在时间并不很长。

类似这种长歌的作品初见于《古事记》(712) 和《日本书纪》(720)中, 称为“记纪歌谣”;继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始臻完成,并在它的前中期出现著名的歌人柿本人麿(约662~约706)、山上忆良(约660~733)和高桥虫麿(生卒年不详, 732年是他的壮年期)等,及至晚期的著名歌人大伴家持 (718?~785)已乏长歌的佳作。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刊载的1,100首作品中,仅有长歌五首。

近世,除个别人尚有吟咏以外,几乎濒于绝迹,其他各类歌也相继消亡,只剩下短歌与后起的俳句遗留下来。后来,特别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短歌便成了和歌的同义语。

短歌,在“记纪歌谣”中初见类似作品,而在《万叶集》中完成。它的句式是五、七、五、七、七,五节三十一音,属于抒情短诗。

它是和歌的主要歌体,是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对于日本人来说,属于最适当的诗的形式。

自古以来,日本歌坛对短歌的风格和形式特点,有所研究和论述。一般认为,短歌风格和形式特点的演变,大体上有“万叶调”、“古今调”和“新古今调”,称为短歌的三大风格。

“万叶调”指《万叶集》中的短歌风格,表现为质朴、真率而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较少重视形式和技巧。短歌的五、七、五、七、七的五节三十一音中,每一个音可能是一个词,每一节也可只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短语);在一节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要用两节以上才能组成一个词组(短语),直到一句。

因而,就发生一个章法上断节(为叙述方便,称为断句)的问题。《万叶集》较多的是在第 2节或第 4节处断句组成一个词组,也就是说,一般不在第一个五、七两节处,就在第二个五、七两节处断句,因而称万叶调为“五七调”。

《古今和歌集》由于逐步形成贵族的主观的纤细优美流畅的风格,注重表现技巧,而较多地在第 3节,就是五、七、五处断句,因而称为“七五调”,也就是“古今调”。“新古今调”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1205,载歌1,978首)为中心,在“古今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第1节或第 3节断句技巧的进一步运用。

在古歌中加进新意、但还能看出原歌面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占有最多的数量。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新古今调”以浪漫主义方法反映贵族日趋没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要是绘画和色彩方面)、音乐性和象征性倾向较强。

短歌的格律,还有“多音”、“少音”的灵活性,就是在每节中,主要是第 1和第 5节中,可以“多音”或“少音”,一般以增减一字为常见。这些通称为“破调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个人创作,也有集体的创作活动,主要的集体创作活动称为“连歌”(类似中国的联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为长。

6.日本人所写的诗词歌赋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 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 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 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 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贫穷问答歌并短歌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寒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 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 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 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 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斜,稻铺湿地眠。 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 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 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列焰。 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讨田税钱。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忆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附歌,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

自奈良时代(710~784)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和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格律。

长歌,以五、七音为一联反复吟咏,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首长歌一般以三联以上、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

长歌一般为叙事诗。歌后附有一到数首“反歌”。

日本专家认为它来源于中国春秋时代赋的反辞。反歌的任务是概括地吟咏长歌的主要内容,或补足其歌意未尽之处。

这种反歌同时也是独立的短歌,它们的格律相同。长歌的篇幅长,为了不流于单调而增强变化性,多用对句、序言和枕词(一般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等。

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一气呵成的紧凑感,需要统一全面的构思,写作较难。一首长歌往往形成前紧后松、感人的力量逐渐减弱的情况,因此它的存在时间并不很长。

类似这种长歌的作品初见于《古事记》(712) 和《日本书纪》(720)中, 称为“记纪歌谣”;继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始臻完成,并在它的前中期出现著名的歌人柿本人麿(约662~约706)、山上忆良(约660~733)和高桥虫麿(生卒年不详, 732年是他的壮年期)等,及至晚期的著名歌人大伴家持 (718?~785)已乏长歌的佳作。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刊载的1,100首作品中,仅有长歌五首。

近世,除个别人尚有吟咏以外,几乎濒于绝迹,其他各类歌也相继消亡,只剩下短歌与后起的俳句遗留下来。后来,特别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短歌便成了和歌的同义语。

短歌,在“记纪歌谣”中初见类似作品,而在《万叶集》中完成。它的句式是五、七、五、七、七,五节三十一音,属于抒情短诗。

它是和歌的主要歌体,是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对于日本人来说,属于最适当的诗的形式。

自古以来,日本歌坛对短歌的风格和形式特点,有所研究和论述。一般认为,短歌风格和形式特点的演变,大体上有“万叶调”、“古今调”和“新古今调”,称为短歌的三大风格。

“万叶调”指《万叶集》中的短歌风格,表现为质朴、真率而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较少重视形式和技巧。短歌的五、七、五、七、七的五节三十一音中,每一个音可能是一个词,每一节也可只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短语);在一节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要用两节以上才能组成一个词组(短语),直到一句。

因而,就发生一个章法上断节(为叙述方便,称为断句)的问题。《万叶集》较多的是在第 2节或第 4节处断句组成一个词组,也就是说,一般不在第一个五、七两节处,就在第二个五、七两节处断句,因而称万叶调为“五七调”。

《古今和歌集》由于逐步形成贵族的主观的纤细优美流畅的风格,注重表现技巧,而较多地在第 3节,就是五、七、五处断句,因而称为“七五调”,也就是“古今调”。“新古今调”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1205,载歌1,978首)为中心,在“古今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第1节或第 3节断句技巧的进一步运用。

在古歌中加进新意、但还能看出原歌面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占有最多的数量。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新古今调”以浪漫主义方法反映贵族日趋没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要是绘画和色彩方面)、音乐性和象征性倾向较强。

短歌的格律,还有“多音”、“少音”的灵活性,就是在每节中,主要是第 1和第 5节中,可以“多音”或“少音”,一般以增减一字为常见。这些通称为“破调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个人创作,也有集体的创作活动,主要的集体创作活动称为“连歌”(类似中国的联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为长(五、七。

7.日本淡雅悲伤的诗词

1、《立春歌》

日本·纪贯之

浸袖水成冰

今日立春迎东风

风吹冰可融

[原文]

袖ひちてむすびし水のこぼれるを春立つ今日の风やとくらむ

白话释义:洗衣服的水结成了冰,今日立春迎来东风,风吹来冰就会融化了。

2、《三月末山行见花落溪流歌》

日本·清原深养父

花乘流水传春信

匆匆入山来访春

奈何春已尽

[原文]

花散れる水のまにまにとめくれば山には春もなくなりにけり

白话释义:花落水溪缓缓流过,传来春天的感觉,匆匆进入山林来问候春天,奈何已是暮春。

3、《初春歌》

日本·壬生忠岑

人说春已莅

未闻黄莺声声啼

缘何有春意

[原文]

春きぬと人はいへども莺の鸣かぬかぎりはあらじとぞ思ふ

白话释义:人们都说春天到了,没有听见黄莺的声声啼鸣,怎么说有春天的感觉。

4、《咏水边梅开》

日本·伊势

春江流水梅花映

水中折花影

徒令衣袖湿泠泠

[原文]

春ごとにながるる川を花と见て折られぬ水に袖やぬれなむ

白话释义:春天的江水倒映着梅花,在水中折花的影子,只白白使衣袖湿淋淋。

5、《观邻人家樱花初开而赋歌》

日本·纪贯之

今岁樱初开

只愿樱花知春来

不知花易衰

[原文]

今年より春知りそむる桜花散るといふことはならはざらなむ

白话释义:今年樱花初开放,只愿樱花知道春来了,不知道花也容易凋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