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2.简述南宋爱国词的发展情况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3.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作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干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他所言的宋代的“造极”指的就是宋词在宋代达到了巅峰,代表了文学上最高的成就,甚至在当时盛极一时,取得了巨大成功。推究宋词的演变与发展,与不同的朝代以及各位词人的贡献有关,其经历几个世纪逐渐形成独特的词风,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宋词介绍 宋词,最开始属于诗歌的一种。其别名为长短句、诗余,后因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可作为合乐的歌词,所以又被称作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 它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其每首词都配有一个调名叫作“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并且词的每一词牌都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配乐歌唱,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宋词除了花间派,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其中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等,其主要抒写的内容是侧重儿女风情,婉约词的结构精巧、深细,并且缜密,尤其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因此其风格具有一种细腻、柔婉之美。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等,其创作的题材丰富多样,视野也较为阔大,气势更是恢弘豪放大气,并且在创作上,喜欢借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因此用事较多,并且运用的语词不拘泥于音律,因此显得博大有气势。 在宋代,豪放词可以说是别立一宗,震动宋代整个文坛,并且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宋词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因此,其与唐代诗歌并列,在文学上被称为“唐诗、宋词”。 至今有两万多首宋词收录在《全宋词》中,被誉为是文学的经典。二.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其演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唐、五代、北宋初年——宋词的诞生期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后来,五代的花间派与南唐词又为宋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他们承袭“花间”优点,进一步奠定了宋词疏淡清丽、婉约精致的词风,并且在形式上,使词完全走向了配乐填词的道路,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同时,南唐李煜等人在词坛上独开了一片新的题材领域,并促使了其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转折,从而奠定了词在上流社会的地位。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二)北宋中叶到南渡——宋词的发展期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 “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 4.唐五代到宋朝词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家园论坛 > 家园玩吧 > 快乐驿站 > 词的发展史--------------------------------------------------------------------------------PDA查看完整版本 : 词的发展史--------------------------------------------------------------------------------小俞子2007-08-19, 08:07词的发展史(1) (/blog/cns!D38DFA97DC345ADD!1448.entry)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词起源于隋。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未完待续)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alex_lz20052007-08-19, 10:55学习。 --------------------------------------------------------------------------------小俞子2007-08-20, 09:27词的发展史(2)通过驾照笔试, 终于可以把烦人的"Road sence for Drivers" 扔到一边。可以继续我的诗词啦。 二, 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 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 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 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 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俞子2007-08-26, 07:18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科举取仕的规模。 5.南宋词的盛与衰表现在哪里晚清词人文廷式曾在《云起轩词钞序》中说过:“词家至南宋而极盛, 亦至南宋而渐衰。” 词发展到南宋可谓是达到了“极盛”的地步,极盛的表现首先是词人的数量比北宋时多。根据《全宋词》一书统计,在其时代可考的词人中,北宋有227人,占全部词人总量的26%,南宋有646人,占74%,南宋词人约是北宋的3倍。 (统计数字来自周笃文的《宋词》)从这个数字对比中,即可看出南宋的词坛创作风气要远盛于北宋。其次是词的“品种”增多。 在北 宋词坛上,基本是“言情”词的天下,到了苏轼时期才出现了少量的另外“品种”的词作。但由于南宋特殊的社会条件,词坛上产生了更多“品种”的词,如隐逸词、伤感词、爱国词,且在传统的婉约词中,产生了刚、柔词风“嫁接”后的“清空”的风雅词等。 此外,北宋词人作词是业余的娱乐消遗,常常 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中的情感。而南宋词作却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文人的雅致文学。 南宋词巧 见安排,匠心巧运,意内言外,值得阅读者反复 咀嚼。且南宋词走出了象牙塔,将目光投向更为 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要比北宋词有所 拓展和深化,在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南宋词的 成就是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正所谓是“国家 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 山诗》)。 同时,南宋词也有“渐衰”的一面。在北宋 周邦彦词中,由于过于强调词的格律,从而导致 了词“真情不足,技巧有余”。 而在主要是延续 周邦彦词风的南宋婉约派的风雅词作中,这种倾 向就更为严重,其词作只是在重复抒写别人早已 写过很多遍的旧内容、老词汇,而且只是在 “用典”等方面有所推陈出新而已。 此外, 在辛派爱国词中有一些作品过分强调了抒写 “胸中之事”而往往忽视了词本身的艺术特 性,过分注重了“发泄”(指发泄词人郁闷 之气)的功能而常常忽略了词“表现”(指 表现其“感情境界”)的技巧,从艺术性角 度来说,这也是词渐衰的表现。 6.唐五代到宋朝词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家园论坛 > 家园玩吧 > 快乐驿站 > 词的发展史--------------------------------------------------------------------------------PDA查看完整版本 : 词的发展史--------------------------------------------------------------------------------小俞子2007-08-19, 08:07词的发展史(1) (/blog/cns!D38DFA97DC345ADD!1448.entry)中国古代文学中, 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 到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 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趁最近较空, 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 起源词起源于隋。公元589年, 隋灭陈, 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 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 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 曲子是燕乐曲调, 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 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隋词失传已久, 我们只能从《河传》, 《泛龙舟》, 《水调》, 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 要论述词的发展, 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最早的词, 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 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作品自然清新,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存最早的文人词, 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 张志和, 韦应物, 戴叔伦, 王建, 刘禹锡, 白居易等先后继起, 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未完待续)附,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潇湘神 二首(刘禹锡)湘水流, 湘水流, 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 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alex_lz20052007-08-19, 10:55学习。 --------------------------------------------------------------------------------小俞子2007-08-20, 09:27词的发展史(2)通过驾照笔试, 终于可以把烦人的"Road sence for Drivers" 扔到一边。可以继续我的诗词啦。 二, 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 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 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 深美细密, 也正是在他的手里, 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 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 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 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 而他们笔下的词, 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附: 菩萨蛮(温庭筠)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五代十国期间, 北方战祸平伐, 民不聊生, 怎么可能有艺术上的发展。 南方相对比较和平, 于是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和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便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大词派。“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赵承炸编辑《花间集》共收十八位作者的五百多首词而得名。 而这些作家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仕宦。花间派的作风脉承温庭筠, 主要作品以醇酒美人为创作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狎妓宴饮的生活习性。代表人物: 韦庄, 在描述艳情的时候, 多偏向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风格清丽。 附: 应天长(韦庄)绿槐荫里黄莺语, 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 金凤舞, 寂寞绣屏香一柱。 碧云天, 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 断肠君信否?“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只有三个: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父子和一位宰相冯延巳。 词派形成之时, 已是国危飘摇之际, 所以很多冷色调, 由于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辞笔凄清, 不同于花间派的绮艳。都城金陵沦陷标志着南唐政治命运的结束, 同时也是南唐词派文学艺术的升华。 李煜以亡国降虏的身份入宋,在软禁生活中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之类泣尽以血的词句。用高度洗练的词句, 描述了失去最美好的东西后的沉痛心情。 附: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俞子2007-08-26, 07:18三, 词的巅峰时代-北宋(一)经过随, 唐, 五代四百多年的时间, 通过民间和文人的共同努力, 到了宋朝词, 已经发展成熟。宋朝成立后, 看到晚唐和五代藩镇割据, 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 使高级将领交出兵权, 并让他们“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 夸大科举取仕的规模, 建立了庞。 7.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 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 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 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