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霜天晓角宋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小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小题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意思相同即可)小题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意思相同即可) 略。

2.韩元吉的“霜天晓角”这首词如何鉴赏

此词虽名为题咏山水之作,却是因词人有感于时局而发,流露出他对祖国河山和历史的无限热 爱。

此词被很多人认为是咏采石矶的名篇。 采石矶,位于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内西南七公里的翠螺山麓。

原名牛渚矶,因相传古时有金牛 出渚而得名,又在东吴时因这里盛产采石而更名为采石矶,沿用至今。 它与南京的燕子矶和岳阳的 城陵矶合称为“三矶”,历来都是防守长江的兵家必争之地

词的上阕,采用于动态中描写的手法。作者根据不同的位置,观赏不同的美景。

起句“倚天绝 壁,直下江千尺”,气势就不凡。先是站在采石矶的正面,作者抬头仰望,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 立一般。

实际上,采石矶海拔并不高,只有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奇 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便又是另一番景致。

只觉高达千尺的悬崖,逼向长江。 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上一下,雄伟壮丽,立体感十足。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远望四周,从远景到近景,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 似两弯蛾眉,矗立于西南。 于是词人联想到: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其实,这都是作者的情感影 射,以情来写景。 作者究竟有何忧愁呢? 韩元吉一直主张抵抗金兵,恢复河山,但反对轻举冒进。

他愁的应该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 抗不力,东南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如今还有故土丧失。 “几时极”三字,把这惆怅之情扩大加深, 只能用时间的无穷来表达心中无限情绪。

如果说,上阕是由景生情,那么,下阕就是以情来写景。“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暮,点明时 间,兼渲染心情的暗淡。又正值风起潮涌,急骤非常,风鼓潮势,潮助风威。

虽然词人并没有明说此 景的喻意,但人们从中完全可以体会词人内心强烈的爱憎之情。 酒阑,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 笛,军中乐器。

当羌笛声四起之时,作者在想些什么呢?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词人不禁想起了李白。

这不仅因为李白在历史上跟采石矶 发生过密切关系,曾写过有关采石矶的名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以至神奇的故事,如捉 月、骑鲸等。 而且李白一生希望能为百姓和国家做出贡献,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但他雄心壮志还未实现,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 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

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奸臣当道,空有一番志向却无处 施展。 读者从缥碧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激愤心情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

18.①梅早,春寒刚刚减弱,就急切盛开。

②梅疏,花疏且只有数枝。③梅含情,稀疏的花含情脉脉。

④梅白,梅花开放,像雪一样洁白。(每点1分)19.上片描绘疏梅含情、迎寒开放的美景,以乐景反衬人之哀愁

(2分)下片描绘天空中只有两行低飞将要归宿的大雁,以哀景衬托人之孤愁。(2分)【解析】18.试题分析: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

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

“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

“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 “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

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

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

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

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

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 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题

(1)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动惊动了。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3分)(参考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方案:夜泊江湾,江景凄寒,诗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以至于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参考《宋词鉴赏辞典(下)》P1574)

(2)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

5.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小题1:试题分析:的上片,采用于动写静手法。

作者随步换形,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

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倚峻。

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

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

《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

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

小题2:试题分析:“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

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诗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

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6.韩元吉霜天晓角赏析

霜天晓角

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动乱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该篇在写景时,采取张弛、刚柔迭相使用的手法,达到了映衬鲜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与“天际两蛾凝黛”之间反差极大,前者刚劲有力,后者柔闲多姿;同样地,“怒潮风正急”与“酒醒闻塞笛”两句,前者如张弓扣弦,后者则安闲舒缓。都显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处,使用了两个问句,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