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选脉

1.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

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2.长相思 白居易(诗句)

白居易《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诗文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3.古代诗人们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朋友圈内容,大略分两种。一种@博主;一种致敬博主。我们先聊第一种,第一种比较直观。稍后聊第二种。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原状态,以下是评论。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写出这诗,不容易了。(《批点唐诗正声》)

@王鏊: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不错。不说怅别,意思却有了。(《震泽长语》)

@谢榛:写诗第一句要像放炮,一声hold住全场,才是开头的作法。屁股要像敲钟,带点余响。博主搞反了。我改改,你们体会一下: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

@陆次云:楼上智商堪忧。原结尾明明很好,楼上不懂装懂,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

@贺贻孙:同楼上。放开头绝逼不行,放结尾才有味道。另,这不是博主的独创好么,唐朝流行这种写法。(《诗筏》)

@吴昌祺:楼上都好弱。其实第三句才是关键,说了你们也不懂。(《删订唐诗解》)

@周珽:说最后一句好的是什么审美?这么直白也叫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尧衢:太沉重,没生趣。(清朝《古唐诗合解》)

@沈德潜:最后一句致敬韦应物《落雁》,可惜博主没学到要领。(《唐诗别裁》)

@黄叔灿: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龄、王维有得一拼。(《唐诗笺注》)

以上,属于第一种。直接评论,就事说事。第二种,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后,有个人叫南怀瑾,他和朋友分别,写一篇词,结尾说:“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们还以郑谷为引子,说道说道。以下就不注出处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较懒,上边注出处注累了。

@欧阳修:郑谷的诗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调不高。因为通俗,大家都拿来教小孩,我小的时候就读过,今天他的诗集已经失传了。

@苏东坡:黄州有个张大憨,脑子不正常,见人就骂放火贼,后来,稍微读了点书,一见到纸,就拿去写郑谷的咏雪诗。

东坡说的,是郑谷的《雪中偶题》:

@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苏东坡才高,但他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总喜欢鄙视人家。郑谷被他鄙视过很多次。

@苏东坡:“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两句,是村儿里教小孩的水平。

4.赏析“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曲折尽情,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

诗的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人物之盛, 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骨力较轻,**骄奢。”《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语,所以为初唐之音也。

《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这首诗托“古意”,风化败坏极矣:“此片铺叙长安帝都繁华。照邻是诗一篇刺体。”

《批点唐音》中说,但终不伤于浮艳,实抒今情,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一结更绕神韵,句法奇古。但词语浮艳。”

闻一多先生将《长安古意》称为“宫体诗的自赎”。它的题材,乃久垂令名耳,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

盖当武后朝:“通篇格局雄远,转诵间令人起惩时痛世之想,宫室之美,唯子云安贫乐道、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

5.古诗幽州夜饮唐张悦

幽州夜饮(唐·张说)五言律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2)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3)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4)剑舞:舞剑。

(5)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评注: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显浅处最圆活。

《唐诗直解》:结处倒说恩遇,妙甚,远臣不可不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深妙,结句雄厚。

《唐律消夏录》: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如此苦境,强说恩遇,其心伪矣。“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唐诗成法》:一、二景中有情,故四得插入。五、六写其雄壮,正见悲凉,与一,二对看。结与四对看,自知用意所在。

《而庵说唐诗》: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诗为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评: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激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唐诗近体》:结法后唯老杜有之,边将宜作是想。

《五七言今体诗钞》:托意深婉。

《唐诗意》:乐处已忘其老,而不忘其君,此正小雅。

6.长相思 白居易(诗句)

白居易《长相思》赏析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诗文赏析】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

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

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

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

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7.“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自哪首词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关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

代诗歌选》曰:“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新选唐诗三百首》曰:“孰知两句说,谁不知到边疆驻守的艰苦,但战死沙场也可流芳后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担任过令人羡慕的羽林郎的官职,而且还跟过名将出征,具有实战经验。但现在,他却缺少到边疆去作战的机会。于是,他为了这个而难受起来了:谁能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处呢?到边疆去作战,当然会有危险,甚至丧失生命,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该是多么地光荣啊!即使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这骨头也带着侠气,发着香味,也就是说,为国献身,必然流芳千古。一般诗人多写边塞从军之苦,而王维此诗独写不能到边塞从军之苦,从而突出为国献身的崇高愿望、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使我们在今天读了,还受感动和鼓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按:上引三种解说,各有问题。《诗歌选》的问题,在于此诗中的“孰知”不能解释“熟知”、“深知”;“不”也不能译作“不宜”。

《三百首》的问题,在于“孰知不”与“孰不知”虽只一字颠倒,意思却迥然有别,不可混同。

《浅释》的问题,在于“不向边庭苦”这样的句式不能随意析为“不向边庭”之“苦”,因为它不符合古汉语及古典诗词的语言习惯。更何况,上句“初随骠骑战渔阳”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那“少年”正“跟着名将出征”而非“跟过名将出征”——他怎么会因“不能到边疆去”而“难受起来”呢?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疏通“孰知”句!但“孰知不向边庭苦”七字乍看起来很平易,放在全诗中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说圆满。山穷水尽,只有求助于异文了。检《全唐诗》卷一二八及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皆曰“苦”,一作“死”。由于王维诗没有唐代的写本,原作究竟是“苦”还是“死”,我们今天已无法确认。但细细比较,作“死”则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一个刚上战场的年轻军人,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生”与“死”的拷问。“孰知”二句,正是那“少年”所作出的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抉择:谁知道此番会不会死在边疆呢?纵然死在边疆,为国捐躯,流芳千古,虽死犹荣!

也许有学者要质疑:此二句连用两“死”字,是否应避免重复?笔者以为,盛唐诗人重意,重气,重势,并不在小处斤斤计较,还没有刻意回避重字的习惯。况且,此二句语意勾连,上句点出一“死”字,下句紧就此“死”字做文章,着重强调,故而重复是必要的,不足为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