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男子

1.求余秋雨《唐诗几男子》原文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

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二 很多文学史说到唐诗,首先都会以诗人和诗作的数量来证明,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

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明白,数量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正像,现在即使人人去唱“卡拉OK”,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音乐的时代。

若说数量,我们都知道的《 全唐诗 》收诗四万九千多首,包括作者两千八百余人。当然这不是唐代诗作的全部,而是历时一千年后直到清代还被保存着的唐诗,却仍然是蔚为大观。

《 全唐诗 》由康熙皇帝写序,但到了乾隆皇帝,他一人写诗的数量已经与《 全唐诗 》差不多。因为除去他的《 乐善堂全集 》、《御制诗馀集 》、《 全韵诗 》、《 圆明园诗 》之外,在《 晚晴簃诗汇 》中还说有四万一千八百首。

如果加在一起,真会让一千年前的那两千八百多个作者羞愧了。只不过,如果看质量,乾隆能够拿得出哪一首来呢? 宽泛意义上的写诗作文,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任何已经学会造句的人只要放得开,都能随手涂出一大堆。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当代很多繁忙的官员出版的诗文集,在字数、厚度和装帧上几乎都能超过世界名著,而且听说他们还在继续高产,劝也劝不住。这又让我想起了乾隆。

他如此着魔般地写诗,满朝文武天天喝彩,后来终于有一位叫李慎修的官员大胆上奏,劝他不必以写诗来呈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乾隆一看,立即又冒出了一首绝句—— 慎修劝我莫为诗, 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馀清宴际, 却将何事遣闲时? 对此,今人钱钟书讽刺道,李慎修本来是想拿一点什么东西去压压乾隆写诗的欲焰的,没想到不仅没有压住,连那东西也烧起来了,反而增加了一蓬火。 从这蓬火,我们也能看到乾隆的诗才了。

但平心而论,诗才虽然不济,却也比现在很多官员的诗作清顺质朴一点。 说唐诗时提乾隆,好像完全不能对应,但这不能怪我。

谁叫这位皇帝要以自己一个人的诗作数量来与《 全唐诗 》较量呢! 其实,唐诗是无法较量的,即便在宋代,在一些杰出诗人手中,也已经不能了。 这是因为,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

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气象,被几位真正伟大的诗人承接并发挥了,成为一。

2.描写男子美好的诗句有

第一个楼上说了。

二、宋玉 宋玉是中国历史上与潘安齐名的最著名的两大帅哥之一,但是这位先生的帅名却又多少来得有些蹊跷。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从来就没有哪部正经的史书甚至野史笔记里说过他是如何如何的帅,唯一的佐证便只有他写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赋》了。

在那篇赋里,写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说宋玉“为人体貌娴丽玉,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释说有曾经有一位绝色美貌的东家之女登墙偷窥自己三年,但他都对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说自己好色,接着他就描述登徒子如何喜爱丑陋的妻子,与她生了五个孩子,从而把“性好色”的罪名加到登徒子的身上。 毕竟大家都比较相信帅哥,于是就听信了宋玉的话,而“登徒子”却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

三、子都 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做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这个人,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然而,子都其人虽美,却是个小心眼。 《左传·隐公十一年》里便记载了他因争车未遂而在阵前射杀己方大将颍考叔的光荣事迹,由这一点看,子都老兄多少还是缺了些大丈夫应有的宽广心胸和英雄气概,只能将其归入偶象派一类了。

四、宋文公 宋文公没有做国君的时候,是宋国的公子,被唤做公子鲍。 本来是轮不到他做国君的,能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做个公子,已经足够他祷诵好几遍阿弥陀佛的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照着非正常的状况发展了下去而让原先的公子鲍坐上了宋国国君的宝座的呢?原因就是因为他长的实在太帅了! 就因为他帅,公子鲍变成了宋文公?这未免也太过荒唐了吧?可是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其过程并没有说起来这般容易。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诞的故事呢?因为一个女人爱上了他。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祖母(当然不是亲祖母),宋襄公的夫人,周襄王的妹妹王姬。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是一个“美而艳”的大帅哥,于是乎中年守寡,独居深宫而难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

可是公子鲍不愿意啊,怎么办呢?王姬便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拍公子鲍的马屁。你公子鲍不是喜欢布施恩惠于国人吗?(由此可见公子鲍恐怕亦心存夺国的野心)好,老娘我帮你布施;还不愿意吗?还不愿意,老娘我干脆把宋国的江山也献给你做交换吧。

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猎,这正是上天赐予王姬的良机啊,于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干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当了国君。 一段因帅得国的千古神话终于成为现实。

(据《左传》,昭公田猎,乃是王姬所使,且昭公亦知襄夫人将杀己,然也无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毙,可见昭公实在襄夫人控制之下,王姬欲献国于公子鲍,实是易如反掌)。 五、邹忌 战国时,邹忌是齐国有名的帅哥。

身型修长(身高八尺有余),而且形态“?i丽”。 他的帅不仅是外在的帅,同时他又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但不幸的是他太有内涵了,通常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痛苦都比常人多些。比起外表,邹忌更愿意别人注意他内在的东西,比如说他更希望人们赞美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口才等等。

3.形容男子的古诗词

1、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晋·陶渊明《咏荆轲》 译文: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2、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魏晋·曹植《箜篌引》 译文: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3、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译文: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 4、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先秦佚名《诗经》 译文: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

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先秦佚名《诗经》 译文: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4.唐诗几男子 读后感

这有些像一本断代史,把由古至今的文化符号细细理了一遍。作者用的依旧是他儒雅的笔调,写出血泪斑驳的故事。

有一句话,出自《唐诗几男子》的最后一段,余秋雨先生说:“李白和杜甫真要羡慕他们(指白居易、刘禹锡等)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梳子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震——现如今,我们来看历史不也是这样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一个的文化符号。我们用一段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文字去评判那一场安史之乱、我们关注的更多是诗人们的风流传闻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深度。我们把他们当做先人看待,却忽略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人是会变的,但人的命运无非那么几种。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一趟,才发现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把唐诗的诗境形容得美轮美奂,更是认为“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唐诗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顶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让我们也忍不住击掌惊叹!

5.古诗词中男子有哪些指代

“令”字一族。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兄:称兄长;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舍弟:称弟弟;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小”字一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查看原帖>>。

6.有关写男子的古诗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弗成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弗成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乘鹤吹笙想俊游,丑闻宫掖擅风致风骚。身膏斧踬终灰尘,若比莲花花亦羞。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才如子建成诗易,貌似潘安掷果轻。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上苍,皎如玉树临风前。——《饮中八仙歌》

相关
上一篇
唐诗人姜
下一篇
古诗词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