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之路千年

1.中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2.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 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3.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4.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梁祝传说

6:白蛇传说

7:师爷文化:绍兴

8:杭州西湖

9: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0:佛教禅宗天台宗

11: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2: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4:河姆渡遗址

15:唐诗之路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唐代时期,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5.中国五大古道是什么

芝林古道 道边古村:余姚大隐芝林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天下玉苑、河姆渡遗址 芝林古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属余姚大隐镇,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有“小九寨”之称。

山中天气变幻频繁,一时急雨过后,阳光冲破云层,洒在雨后山村的屋顶上,瓦缝里的野草伸展出柔嫩娇小的枝叶迎接远道而来的旅人。山里的妇人坐在自家门口编织竹筐,竹子的绿衣还未去尽,清翠斑斓,一排排地码放在脚边。

古道穿过芝林村,是村民上山的必经之路,伴随着世世代代的古朴生活。过村后的枕木桥,白岩溪潺潺的流水声迎面而来,逐级而上,古道也向幽深的山谷中延伸而去进入黛色一片的密林中。

因为刚下过雨,溪水丰沛,急流而下,平坦而宽阔的溪面上乱石嶙岣,将溪水分割成无数股不同深浅的流,水声灵动如歌。而岸上的古道由石块铺筑而成,有些则是由山间自然裸露的岩石铺陈,经历岁月和雨水的冲刷,变得光滑圆润。

其间不时有村民背竹下山,同古道的岩石摩擦出长长的尾音,萦绕在山间。 徐霞客古道 古山驿道:宁海梁皇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徐霞客公园、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浙东大峡谷 “癸丑之三月晦,自宇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于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400年前,徐霞客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漫漫长途。 徒步徐霞客古道,鹅卵石路面充满岁月的痕迹,你的脚步在不经意间会与“侠客”重合。

西门是《徐霞客游记》的起点,距西门2公里的茶廊、古道、古桥、古井均保持了古时的韵味;梁皇驿道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后两次旅行中,分别住宿的地方,今存梁皇驿古道残桥,岔路口有古道指路碑;上金路廊与松门岭,均保持着徐霞客当年走过的风貌,全长约5公里,据传这个松门岭以前叫“送命岭”,可想而知,这条道之险要。 栖霞坑古道 道边古村:奉化溪口栖霞坑-唐田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溪口风景区、岩头古村 如果真有“世外桃源”,栖霞坑正当此名,桃花、梨花开放时,满山深红浅白,一如油画。

栖霞坑位于奉化溪口镇境内,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原名桃花坑,是原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的必经地。200余公里的唐诗之路,千百年来400多名文人墨客被沿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所陶醉,一路上载酒扬帆,击节高歌。

而栖霞坑作为唐诗之路这条项链中心的一枚吊坠,更是散发着独特魅力。 栖霞坑古道一头连着奉化的镇栖霞坑村,一头接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是过去两村相互走动的民道。

春秋雨季是古道最佳时节,春时桃花遍野;深秋,红枫点缀山林,杉树金黄色的落叶铺满古道,仿佛进入仙境。 或许,王氏祖先也在“诗路”上踏歌而行,迷恋上桃花坑这一方水土,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不息,造就了如今的栖霞坑,古老的建筑,依附着诗的气息。

灵岩山古道 道边古村:象山县泗洲头镇下峙后村-下马岙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灵岩山攀岩、茅洋民俗文化村 灵岩山古道,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古道北起泗洲头镇下峙后村,南止下马岙村,是古时三门湾南海岸的人们通商、行走、文化交流以及军事要道。

据当地志书记载,三国袁术后裔袁卫在唐代从河,南汝阳迁至宁海鉴桥,其后于元末明初,袁千二、千四兄弟以及陈氏迁至灵岩山北麓今峙后建村,不久之后便有了这条古道,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灵岩山海拔388米,古道在横跨山麓,连绵起伏10余公里,一路上自然风光秀丽,乡村风情浓郁。

如今行走古道的人们,早已告别了艰难的生活压力,更多的是为了到达山顶——饱览三门湾美景。整个徒步历经4个小时,也是资深驴友们热衷的线路之一。

一路行进,草木茂盛,奇石嶙峋,鸟叫声、虫鸣声和人们的说话声回荡在丛林中,更显寂静。入冬之后的山野,穷目之处层林尽染,如同一幅油画。

声与色交相辉映在时空间,构成了生动而趣味的景象。 过去灵岩山又名舍身崖,即为舍身向善之意,寓意只有真正向善者,才能得道飞升;伪善者,只能粉身碎骨。

于是这座颇有禅意的地方,吸引了慕名而来的百姓。灵岩山下,沿着古道伫立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灵岩禅寺,在晚日的阳光下千年古寺显得与世无争。

桃花岭古道 道边古村:镇海九龙湖镇横溪村-慈城金沙村-慈溪掌起镇后茅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河头古村、达蓬山旅游度假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 桃花岭古道位于江北、镇海、慈溪三地交界,历史上是三地农工商探亲访友贸易之要道。过往,桃花岭上肩挑手提、赶集赶路的人络绎不绝,200多年来承载起几代人外出经商求学的希望。

清代诗人王坚曾过岭后题诗:“桃花开未开,踏破岭云来。春色杏然无,涧泉流不回。

人烟出林远,日影落山颓。村店招人歇,宁舆且举杯。”

关于“桃花岭”名字的由来,想是源自道路旁的桃花林。 桃花岭岭顶有石屋二三间,内置有桌椅供休憩,也有简单的灶头方便野营者烹饪烧烤。

石屋所在旁,有残垣断壁,原为幸福亭遗址。据悉,过往幸福亭便是作为三界界碑,亦为来往村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去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