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岐亭五首(并叙)》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
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
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
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
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
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従百余日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乃复用前韵,通为五篇以赠之。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苏轼,描写了他与朋友陈慥季常的交往和他的生活态度。首先,诗人在开头交代了背景,他因为元丰三年的党争被贬谪到黄州,这时他的老朋友陈慥季常派人迎接他,并为他留了五天,一起赋诗饮酒。这一段的情感基调是豪迈洒脱的,表现了苏轼与陈慥季常的真挚友情。 接着,诗人提到了他第二年再次去见陈慥季常,季常派人半路迎接他,他因为很久没有吃肉,担心季常会为他杀生,因此写下诗劝诫季常戒杀。这部分体现了苏轼的仁爱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随后,诗人描述了他和陈慥季常的多次见面,每次见面都会赋诗,诗都会用前面的韵脚。这体现了苏轼对诗歌的热爱和陈慥季常的深情厚谊。 然后,诗人提到了他在黄州的四年里,三次去见季常,而季常七次来看他,他们相处的时间长达百余日。这部分描绘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最后,诗人描述了他量移汝州,送别的人都在慈湖止步,只有季常独自送到九江。他再次用前面的韵脚写了五首诗赠送给季常。这部分表达了苏轼对季常深厚情谊的感激和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苏轼和陈慥季常交往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和苏轼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苏轼的仁爱、洒脱和诗歌才华。
诗词关键字: 余量 汝州 赋诗
相关诗词
  • 1
    [明]
    饮酒不尽樽,啜肉不尽汁。
    同生天地间,念此相呴湿。
    每见肉食人,豆藿亦甘得。
    臡牛挂脯林,无乃非其急。
    窗前能谈鸡,栏傍自名鸭。
    性命嗟有制,俄尔膏鼎幂。
    五虫毛领殊,共兹一腔赤。
    蜣<虫良>纵高飞,曷思蠕中白。
    强力相噬吞,何异虎而帻。
    抚己胡功能,忍彼釜底泣。
    吾欲食称事,稍补百行缺。
    乞汝耕馌余,施我不速客。
    愿同雀鹆驯,欣然掌中集。
  • 2
    [明]
    人饥慕粱肉,肉厌思茗汁。
    径寸神明仓,蛲蛔争暖湿。
    珍味纵可穷,饥饱要自得。
    于我实腐余,于彼捐所急。
    曲曲方塘边,扰扰牧鸡鸭。
    时哉谨栖止,柳花作茵幂。
    怜汝巢卵倾,忍使羽毛赤。
    每来待曲宴,倒瓮浮大白。
    渐为腰缓带,或遣头穿帻。
    釜熟薪且劳,瓶饱汤已泣。
    少损郇公厨,鼎笾未为缺。
    淡然天人粮,请以羞主客。
    一枕茶寮清,时时共来集。
    ¤
  • 3
    [宋]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