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水调歌头·昨夜狂雷怒》

昨夜狂雷怒,鞭起卞山龙。
怪见朝来急雨,万木偃颠风。
试看潭头落涧,一片练波飞出,河汉与天通。
向晚余霏落,巾已垫林宗。


向高岩,凭曲槛,抚孤松。
为雕好句,快倾桑落玉壶空。
借问庐山三峡,与此飞流溅沫,今日定谁雄。
乞与丹青手,写入紫微宫。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景象的描绘和赞美。从“昨夜狂雷怒,鞭起卞山龙”到“万木偃颠风”这一段,诗人以狂雷怒鞭和疾风暴雨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狂风大作、万木倾倒的情景,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威力和壮美。接着,“试看潭头落涧,一片练波飞出,河汉与天通。”这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雨水从深潭落入涧中,形成一片白色的波浪,如同一条白练在空中飞舞,与天空连成一片的壮丽景象。 “向晚余霏落,巾已垫林宗。”这两句则描绘了傍晚时分雨势减弱,雨水滴落,淋湿了诗人的头巾,表现出雨势的短暂和结束。这种由强烈到短暂的变化,也体现了自然的无常和变化莫测。 “向高岩,凭曲槛,抚孤松。”这三句诗,诗人身处高岩,倚靠栏杆,抚摸着孤松,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而“为雕好句,快倾桑落玉壶空。”则表现了诗人以自然为题材,挥毫泼墨,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全诗中,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感情的抒发,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无常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之情。这首诗以其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此外,诗中的“河汉与天通”、“借问庐山三峡,与此飞流溅沫,今日定谁雄。”等句,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读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壮丽,也可以领略到诗人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昨夜狂雷怒》是宋代诗人倪偁的一首佳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象密切相关。从词中可以看到,昨夜狂雷怒吼,引发了倾盆大雨,这场震撼的大自然力量,成为了激发倪偁创作灵感的源泉。他借助这场磅礴的雷雨,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豪情,展现了对新事物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创作于鸦片战争前十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时期。鸦片泛滥,家庭破碎,社会动荡,倪偁深感忧虑。因此,这首词中的新雷,也寓意着新事物、新局面的开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迎来崭新未来的殷切期望。
诗词关键字: 河汉 借问 玉壶
相关诗词
  • 1
    [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
    [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3
    [宋]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