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偶书七言四韵奉承采览》
粉闱丹地白头深,书殿分廊寓直人。 不怕花枝惊老眼,可无诗句送残春。 因嗟红影随风去,犹为青丛绕槛频。 更把华灯照深夜,一年情味隔音尘。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将尽,时光荏苒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首联“粉闱丹地白头深,书殿分廊寓直人”,描绘了宫廷的景象。粉闱指的是皇宫,丹地指的是宫殿,白头深则暗示了宫中生活的漫长和寂寥。书殿分廊寓直人则暗示了诗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职责。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宫廷的庄严和自己的职责,表现出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
颔联“不怕花枝惊老眼,可无诗句送残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以诗文送走春日的余晖,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不怕花枝惊老眼,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颈联“因嗟红影随风去,犹为青丛绕槛频”,诗人感叹花影随风而去,但青草却仍然在周围环绕着栏杆,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无奈。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最后两句“更把华灯照深夜,一年情味隔音尘”,诗人用华灯照亮深夜,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一年情味隔音尘则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和期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时间的感悟,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
创作背景
《春尽偶书七言四韵奉承采览》是宋朝诗人李建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季节背景:诗题中的“春尽”二字表明这首诗是在春天结束时创作的,这给了诗人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描绘春天的美景,也可以表达春天逝去的感慨。
2. 社会背景:李建中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词盛行的时代。同时,宋朝也是一个政治变动较大,社会矛盾较为复杂的时代。这样的社会背景可能对诗人的创作心态和诗歌的主题有所影响。
3. 个人背景:李建中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创作往往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因此,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
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深入研究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内容。以上只是根据诗歌题目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出的一些推测。
相关诗词
-
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
--颜真卿不是中情深惠好,谁能千里远经过。
--颜真卿诗书宛似陪康乐,少长还同宴永和。
--皇甫曾夜酌此时看碾玉,晨趋几日重鸣珂。
--皇甫曾万井更深空寂寞,千方雾起隐嵯峨。
--李崿荧荧远火分渔浦,历历寒枝露鸟窠。
--李崿汉朝旧学君公隐,鲁国今从弟子科。
--陆羽只自倾心惭煦濡,何曾将口恨蹉跎。
--陆羽独赏谢吟山照耀,共知殷叹树婆娑。
--皎然华毂苦嫌云路隔,衲衣长向雪峰何。
--皎然
-
逢糟遇曲便酩酊,--刘全白覆车坠马皆不醒。
--颜真卿倒著接罒离发垂领,--皎然狂心乱语无人并。
--陆羽
-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
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
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
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
讨论穷经深莫究,登山临水杳无看。
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
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
生涯只在乾坤鼎,活计惟凭日月轮。
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
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
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
纵横北斗心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