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四十五首》
是定出得不得,关捩初无多子。 文殊神通太过,罔明轻轻弹指。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得得归时定》表达了一种豁达与释然,即不论得到与否,都应以淡然的态度对待。首句“得得归时定”中的“得得”是语助词,无实意,而“归时”则暗示了某种结果或命运。作者以此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得失看淡的态度,认为无论是否得到,最终都会有一个归宿或结果。
接下来的两句“关捩初无多子”和“文殊神通太过”,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这种豁达和释然。
“关捩初无多子”中的“关捩”意为关键点或转折点,而“初无多子”则表示这些事情并没有太多的重要性或重要性不大。这里用“初无多子”来表达对于人生得失的无视和淡然,即得失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态和心境。
“文殊神通太过”则是用佛教典故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文殊是佛教中的智慧之神,具有神通之力。然而这里的“神通太过”并不是赞扬文殊的神通之力,而是用来表达作者对于得失看淡的态度。作者认为,即使是神通广大的文殊菩萨,也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无法避免所有的得失。因此,对于人生中的得失,我们不必过于执着和紧张,而是应该以一种豁达和释然的心态去面对。
最后,“罔明轻轻弹指”则以具体事件为喻,进一步强调了人生得失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罔明是佛教中的一个传说人物,常常被用来比喻世间的种种无常和变化。而“轻轻弹指”则暗示了事情的瞬间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作者以此表达人生的得失往往只是瞬间的变化,无需过于执着和紧张,而应该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得失看淡的态度,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这种豁达和释然的心态,对于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得失和变化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创作背景
《颂古四十五首》是宋代诗僧释如珙创作的一组古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佛教教义、僧侣生活以及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有关。释如珙作为一位佛教僧侣,在修行过程中,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佛法、人生哲理的理解和体悟。这些诗歌既包含了佛教思想的深奥哲理,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在宋代,佛教文化盛行,许多僧侣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修行心得和体悟。因此,《颂古四十五首》也可以看作是当时佛教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产物。
总的来说,《颂古四十五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到佛教文化、僧侣生活以及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诗词
-
道泰时清才子贵,家肥国富小儿娇。
不因紫陌花开早,争见黄莺下柳条。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曾杀生,了无忌讳。
传言送语当风流,拈得口兮失却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