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少妇春日登楼观景,因见陌头杨柳春色而勾起深情,表达了少妇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诗句。
首句“闺中少妇不曾愁”中的“不曾愁”三字最耐人寻味,它意味着这位少妇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尚未来到应该忧愁的年纪,所以诗一开头就将她放在无忧无虑的背景下。她将要梳妆打扮,登楼赏春。次句“春日凝妆上翠楼”正面描写这种欢快、喜悦气氛。凝妆、艳妆,写装束之华贵浓艳;上翠楼,言登临之细选胜境。
后两句写少妇登楼远眺时见到陌头杨柳的新绿而引起的感想。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它被人们视为吉祥之树。此诗说看到陌头杨柳的翠色而感到后悔,则是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理解的。人们常常折柳赠别,折柳寄情,折柳喻离别愁思。杨柳色本无情,它之所以使少妇感到后悔,是因为它把她的思绪又带回到分别的夫婿身上。
“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悔”字是此诗的关键,它将少妇当时登楼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悔”中包含了对夫婿的深深情意。
全诗用笔明利轻盈,充满了青春生活的情趣。其意不在于写时而在写人,不在于言事而在言情,透过一缕思妇魂灵的微漾心波,展现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样的诗,语言再朴素一点就会落于平实,失去了诗味;人物的身份、身份的表现方式、风神气韵都很难真切。许多不经意信口吟哦的诗句之所以妙成,在于它传出了一见一遇的刹那间人物的情态和感受,同时又将它收拢并熔铸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表现形态。这首诗的成功正基于此。
|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闺怨》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就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却写出了在这种环境下,上层妇女所独有的心理情态。
相关诗词
-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寂寂青楼大道边。
纷纷白雪绮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
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
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
念妾桃李片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