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卷霁沙。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 |
|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诗,通过对诗中主人公的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直接展示了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诗人告诉我们,一家人已经习惯了在烟雾缭绕的乡村生活,他们的儿女已经习惯了贫穷,也习惯了吃那些经过加工的鱼虾等食物。这种描绘展示了主人公家庭的坚韧和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方外”友人的期待,以及他对在岁末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的期待。这里的“方外”可能指的是那些超脱世俗纷扰的人,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友”。这句话也暗示了主人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卷霁沙。”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即江边的城市和驿道的风光。潮水涨满,漫过秋天的新卤;风吹过高,卷起晴天的沙尘。这种描绘生动地展示了诗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最后两句是诗中的高潮,描述了诗中主人公的儿子在拾柴时未能拾到掉落的柴火,于是请求主人能否借他一块地来种桃花。这个细节展示了主人公家庭的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儿子没有拾到柴火,但他的心愿却是如此的美好,他希望通过种桃花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既表达了儿子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家庭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家庭,他们虽然贫穷但坚韧乐观,他们渴望安宁的生活但又充满希望和梦想。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这个家庭的魅力和生活的真实。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它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