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卷霁沙。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诗,通过对诗中主人公的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直接展示了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诗人告诉我们,一家人已经习惯了在烟雾缭绕的乡村生活,他们的儿女已经习惯了贫穷,也习惯了吃那些经过加工的鱼虾等食物。这种描绘展示了主人公家庭的坚韧和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方外”友人的期待,以及他对在岁末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的期待。这里的“方外”可能指的是那些超脱世俗纷扰的人,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友”。这句话也暗示了主人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卷霁沙。”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即江边的城市和驿道的风光。潮水涨满,漫过秋天的新卤;风吹过高,卷起晴天的沙尘。这种描绘生动地展示了诗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最后两句是诗中的高潮,描述了诗中主人公的儿子在拾柴时未能拾到掉落的柴火,于是请求主人能否借他一块地来种桃花。这个细节展示了主人公家庭的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儿子没有拾到柴火,但他的心愿却是如此的美好,他希望通过种桃花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既表达了儿子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家庭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家庭,他们虽然贫穷但坚韧乐观,他们渴望安宁的生活但又充满希望和梦想。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这个家庭的魅力和生活的真实。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它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是宋代的诗人吴说所写的一组诗。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李辰甫寄给吴说的诗有关。李辰甫可能写了一些诗寄给吴说,吴说则根据李辰甫的诗作进行了酬和,创作了这三首诗。酬和诗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诗歌交流方式,诗人之间通过诗歌来进行对话和互动。因此,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诗人之间的友情和诗歌交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由于文献资料不足,无法确定《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的具体创作背景,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
诗词关键字: 底处 驿道 烟霞
相关诗词
  • 1
    [宋]
    桐花竹实几时生,桑野秋繭未定成。
    肯信饥寒能累道,唯余寂寞许寻盟。
    年颜已愧神仙事,江海难忘故旧情。
    何日往来同井陉,清谈清坐到天明。
  • 2
    [宋]
    扁舟东下初乘兴,明月南飞竟失群。
    田父语言时近道,世人嘲笑尚论文。
    九山敛气横寒野,一坞朝阳聚暖云。
    胜处借人教暂看,后来何必问灵氛。
  • 3
    [宋]
    读书虽不恶,不读亦自好。
    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
    耘锄不可无,雨露勿忧少。
    我钓不在鱼,一竿寄洲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