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题目是“洪河”,作者通过描绘洪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首句“洪河何处望,一境在孤烟”,首先给出了洪河这个地方,给人一种壮阔而孤寂的感觉。这似乎是对洪河地理位置的简单描述,实际上它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使人感到洪河的神秘和孤寂。烟孤这一词语给人一种孤寂之感,使得洪河更加深邃和神秘。
第二句“极野如蓝日,长波似镜年”进一步描绘了洪河的景色。其中,“如蓝日”描绘了洪河的广阔无垠,仿佛是蓝天的倒影,给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视觉体验。“长波似镜年”则描绘了洪河的平静,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平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描绘洪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洪河的广阔、深邃、神秘和美丽,无不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一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洪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也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生活诗。
|
创作背景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是唐朝诗人姚鹄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夏天陕州河亭的晚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记载较少,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背景。但是,可以从诗的内容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首先,从诗题中的“奉和”二字可以看出,这首诗可能是姚鹄为了应和别人的诗歌而创作的。其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可能是姚鹄在陕州河亭实地观察后所得的灵感。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要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和考证,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相关诗词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