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季行制干昌溪即事》
异境破清愁,狂吟日点头。 前峰方极目,远岭又迎眸。 石乱屡支舫,滩高常负舟。 心亨行有尚,习坎自安流。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给人一种豪迈、洒脱的感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自然山水间的畅游,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豪情。
首句“异境破清愁,狂吟日点头”中,“异境”二字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身处独特的环境之中。“破清愁”则表达了诗人被美景所吸引,清愁被打破的情感状态。“狂吟日点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沉醉于景色,不禁吟诗赞叹,太阳仿佛也在点头赞同。
颔联“前峰方极目,远岭又迎眸”通过对前峰和远岭的描绘,展现了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颈联“石乱屡支舫,滩高常负舟”描绘了河流中的乱石和滩涂,船只时常被阻碍,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尾联“心亨行有尚,习坎自安流”中,“心亨”表达了诗人心情愉悦,心怀豁达。“行有尚”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习坎自安流”则是诗人对生活的领悟,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能安然处之,顺其自然。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畅游,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创作背景
《和王季行制干昌溪即事》是宋朝诗人阳枋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自然环境:昌溪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人可能被昌溪的山水之美所吸引,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2. 人文环境:王季行是阳枋的好友,两人可能一起在昌溪游玩或居留,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与友人共同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3.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这首诗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具体背景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和历史资料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关诗词
-
-
黄金叶细,碧玉枝纤。
初暖日、当乍晴天。
向武昌溪畔,于彭泽门前。
陶潜影,张绪态,两相牵。
数株堤面,几树桥边。
嫩垂条、絮荡轻绵。
系长江舴艋,拂深院秋千。
寒食下,半和雨,半和烟。
-
洞口天容黯,灵宫暂洁斋。
中宵轻霡霂,向晚卷云霾。
岩削苍璆璧,峰攒碧玉钗。
水花纷迸峡,石乳溜垂岩。
喷浪迟归舫,穿涛急去{上竹下泊换卑}。
布飞千丈直,屏立半空排。
木任岩藤束,花从涧草埋。
高猿枝袅袅,幽鸟韵喈喈。
亭午烟光冷,深春风色飁。
便疑与世隔,直与洞仙偕。
意得诗偏好,情间乐可涯。
寄言轩冕客,名利莫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