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铭》
病叟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化好,土化好。 西堂唯庵贯和尚云:古鄮山中有片荒地,因叠石为塔,为铭曰:天生一穴,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土能生物。 结个葫芦,挂赵州壁。 永脱轮回,超三世佛。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叟面临生命尽头,考虑如何处理自己的遗体,以及一个和尚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理解。诗的情感色彩深沉,思想内涵丰富,语言表达简洁而生动。
诗的开篇直接提到了病叟的生命状态,“病叟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接下来,病叟在火化与土化之间的选择,反映了人对生命结束后如何处理遗体的普遍思考。
贯和尚的回答则深具哲理。“天生一穴,藏吾枯骨。”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来源和生命结束的深刻理解,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归于自然。“骨朽成土,土能生物。”则揭示了生命的循环再生,死亡并非结束,而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结个葫芦,挂赵州壁。”这句话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寓意着生命的超脱和解放。“永脱轮回,超三世佛。”则是和尚对超脱生死轮回,达到佛的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深沉而内敛,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死亡的坦然,更有对再生和超脱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态度。
|
创作背景
释如珙的《塔铭》创作背景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佛教思想有关。释如珙是一位宋代禅师,他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塔铭》是在他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生命、死亡和轮回的思考。
在《塔铭》中,释如珙以病叟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生死轮回是自然的规律,无论是火化还是土化,最终都会归于尘土,而尘土又能滋养万物。他希望通过这篇铭文,传达出佛教的超脱生死、超越轮回的思想。
同时,《塔铭》也表达了释如珙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洞察。他以天生一穴、藏吾枯骨的意象,描绘了生命的起源和归宿,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释如珙的《塔铭》创作背景源于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对生命的体悟以及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洞察。
相关诗词
-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後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
三十余年沙魇,一十五处脱空。
欲彰从前家丑,何妨刻石流通。
-
雪峰寺里曾相识,面皱颧高五十馀。
削发入山参最久,白头出世瘦如初。
觉心不共真身坏,遗偈犹能战手书。
何必塔铭并语录,吾诗自可表幽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