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明藏主》
一颗如来藏里珠,灵光烁破众人疑。 大千沙界无尘土,即是尘劳未脱时。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颗隐藏在如来宝珠中的灵光,其闪耀的光芒打破了众人的疑虑。这个意象象征着内心的智慧和觉悟,能够照亮迷茫的心灵,使人看清真相。
接下来,诗人提到“大千沙界无尘土”,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是清净无尘的,这也暗示了内心的纯净和无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境界中,仍然存在“尘劳未脱时”,即仍有烦恼和纷扰存在。
整首诗通过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内心的觉悟和纯净,以及烦恼的存在。它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修行,以摆脱尘劳的束缚。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灵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世界和修行的道路,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创作背景
释如珙的《寄明藏主》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种佛教哲理的意境。具体的创作背景并不清楚,但可以推测它可能与释如珙的佛教修行体验和思考有关。释如珙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他对佛法、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的第一句“一颗如来藏里珠”提到了“如来藏”,它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众生本有的清净心性,类似于“佛性”。第二句“灵光烁破众人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心性的光明与智慧,能够破除众生的疑惑。
第三句“大千沙界无尘土”中的“大千沙界”指的是整个宇宙世界,“无尘土”则表达了世界的清净本性。最后一句“即是尘劳未脱时”中的“尘劳”指的是尘世的烦恼和纷扰,“未脱时”则表示众生还未完全摆脱这些烦恼的时候。
综合起来,这首诗可以理解为释如珙对佛教哲理的一种表达,通过描绘清净心性与宇宙世界的关系,以及众生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摆脱尘世烦恼的思考,传达了他对佛法、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诗词
-
营营孤思通,寂寂长门夜。
妾妒亦知非,君恩那不借。
携琴就玉阶,调悲声未谐。
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
-
天路无期到,春湘带恨流。
乱山愁对酒,落日独登舟。
书剑怜同客,江湖耐薄游。
离心寄明月,相逐远悠悠。
-
白首眼垂血,望尔唯梦中。
筋力强起时,魂魄犹在东。
眼光寄明星,起来东望空。
望空不见人,江海波无穷。
衰老无气力,呼叫不成风。
孑然忆忆言,落地何由通。
常师共被教,竟作生离翁。
生离不可诉,上天何曾聪。
未忍对松柏,自鞭残朽躬。
自鞭亦何益,知教非所崇。
努力拄杖来,余活与尔同。
不然死后耻,遗死亦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