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荆公》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锺阜向人青。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熙宁变法的反思和批判。诗人通过引用郑侠和唐坰的典故,表达了对变法中出现的道德沦丧、祸国殃民的担忧。 首联“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描绘了熙宁年间君臣之间一德盛行的景象,以及他们因厌倦旧有制度而追求新的制度,以六经为准则的态度。这里,“一德”和“六经”是诗歌中重要的象征,前者代表了君臣之间的同心同德,后者代表了新的制度和思想。然而,诗人通过“盛熙宁”这个词语,暗示了这种一德之盛可能隐藏着某种危险。 颔联“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诗人通过郑侠和唐坰的典故,表达了对变法中道德沦丧的担忧。郑侠在变法实施后,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却不被当政者所知,于是画图记录下这些场景。唐坰则上书直谏,表达了对变法的担忧和反对。这两位人物都是诗人批判变法的有力证据。 颈联“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仿佛大地山河在掌中起舞,草木在舌底散发着腥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变法中出现的道德沦丧、民生凋敝的担忧。 尾联“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锺阜向人青”,诗人通过“养就祸胎”这个词语,表达了对变法中出现的祸国殃民的担忧。变法养育了祸根,然后才离开了人世。而“依然锺阜向人青”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即使出现了问题,但大钟山仍然向人们展现着它的青翠。这里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熙宁变法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引用郑侠、唐坰等人的典故,揭示了变法背后的道德沦丧和民生凋敝,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很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荆公》是宋代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安石有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改革家。他在宋神宗时期担任宰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史称“新法”。 洪咨夔生活在南宋时期,距离王安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然而,王安石的改革和新法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荆公》这首诗正是对王安石的赞美和怀念之作。 诗中描绘了王安石的形象: 荆公头上戴乌纱,腰间系玉带。 手执金鞭驱骏马,意气风发走天涯。 这里,洪咨夔将王安石比作一位英勇的骑士,头戴乌纱帽,腰间系着玉带,手持金鞭驾驭骏马,意气风发地行走在天涯。这种形象展现了王安石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诗的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王安石改革事业的敬仰之情: 世间英雄谁与并?千古风云一壮怀。 洪咨夔认为,在世间的英雄人物中,谁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呢?他的改革事业和豪情壮志将永载史册,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总的来说,《荆公》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和豪迈的笔调赞美了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远大抱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为我们了解宋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诗词关键字: 祸胎 奏议 六经
相关诗词
  • 1
    [宋]
    小桥流水去茫茫,隔岸何人在一方。
    传道荆公曾晓渡,天风吹落五更霜。
  • 2
    [宋]
    城上城隍古镜中,城边山色翠屏风。
    鱼是接海随时足,稻米连湖逐岁丰。
    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港可疏通。
    朱轮天使从君欲,异日能忘笑语同。
  • 3
    [宋]
    重湖远映日无光,两桨行舟类堵墙。
    向此柂工犹恐惧,更堪风驭出苍惶。
    虽知行止悬於命,长离忧虞亦可伤。
    白首何时裕儋石,从容丈室问空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